要“看清”中国制造,别“看轻”中国制造

要“看清”中国制造,别“看轻”中国制造

必须理智看待“中国制造”自身吐故纳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阵痛与希望

最近关于“中国制造”丧失竞争力、甚至已经“四面楚歌”的声音着实不少。中国游客热衷赴日购买智能马桶盖和电饭煲、部分知名外资企业削减在华产能、东莞等地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困难等现象,似乎也折射出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也正是基于这些现象,一些观点甚至认为,最迟到今年年底,“中国制造”就会遭遇一波倒闭潮,中国经济和社会将遭遇失业率高企、产业空心化等严重冲击。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制造”真的在“崩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准确把握“中国制造”在转型升级的爬坡阶段所表现出的积极一面,才能有效释放其中蕴含的“正能量”。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白手起家”发展成为“世界工厂”,靠的就是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但“中国制造”也长期面临缺少核心竞争力,技术水平、品牌价值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等问题。而这恰恰是最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所着力解决的。

我们看到,联想在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逐渐成为PC和笔记本电脑行业的全球龙头,华为不管在通信设备领域还是在手机品牌上,都在全球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刚刚诞生不到5年的小米,已经迅速成长为中国市场市占率第一的手机品牌,令全球手机行业刮目相看,而其迅猛扩张之势,依旧没有停歇的迹象。这几个简单的例子,难道不足以说明“中国制造”不但没有崩溃,而且正在经历脱胎换骨吗?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月份,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65家,同比增长49.7%;合同外资金额110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9.4%。1月至2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31家,同比增长38.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8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这无疑给了外资撤离论有力的回击。

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制造”在转型期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看清”而不是“看轻”,必须理智看待“中国制造”自身吐故纳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阵痛与希望。

众所周知,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不论服装、鞋帽,还是看上去带着些许科技色彩的山寨手机,这些领域的不少中国企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的低价竞争生存下来,若不考虑转型升级,被市场淘汰也是必然。

目前,全球正在发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无限。将更多资源放到新兴的、富有活力的产业领域,让新增长点尽快取代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落后模式,才是“中国制造”的正确方向。

“看清”而不是“看轻”,还要看到中国企业和社会正在全力争取产业制高点的巨大努力。近期以来,工业4.0成为国际关注的产业方向所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看到中国也已提出相适应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

李克强总理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是“中国制造2025”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为中国制造业未来进一步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华社深圳3月18日新媒体专电)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