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化与问题化(3)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化与问题化(3)

应整体性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哲学的表述中,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三位一体”亦即一个整体、三个层面。从马克思“拒斥”或“超越”形而上学来考察,辩证唯物主义是其表层表述,它以联系的和发展的辩证思维方式批判了孤立的和静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形而上学Ⅰ);实践唯物主义是其中层表述,它以经验的和现实的实践思维方式批判了超验的和抽象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形而上学Ⅱ);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其深层表述,“历史的”=“辩证的”+“实践的”。因此,相比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既批判、超越了形而上学Ⅰ,又批判、超越了形而上学Ⅱ,是最切近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哲学本质属性的表述。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对世界的理解由“事物的集合体”转变为“过程的集合体”。但是,黑格尔用概念的辩证法取代了事物的辩证法,被马克思重新倒转了过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表述。但是,正如黑格尔的概念的辩证法实质是抽象的精神活动的辩证法一样,马克思的事物的辩证法实质是现实的物质活动的辩证法。马克思揭示了比黑格尔揭示的精神现象更为本原的物质现象,这种现象不是自我意识的抽象异化,而是人类劳动的现实异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表述。更进一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表述核心在于,将对象世界理解为人类本质力量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在思想史或哲学史的历程中,这是马克思的巨大贡献。

 在理论和现实的互动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论和方法的统一,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近来,许多分支哲学、部门哲学或领域哲学的研究时兴起来,如人学、社会哲学、历史哲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等,它们都可以列入历史唯物主义总框架之下进行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问题域,不管人的问题、社会问题,甚至自然界的问题,都可以置于历史唯物主义总视点之下进行考察。任何问题都有两个方面:一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是“解释世界”的问题;二是“将如何(怎样)”和“应如何(怎样)”,这是“改变世界”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实现了哲学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历史转向。通过对历史规律和趋势的把握,决定我们的历史选择和设计,这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工程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科学思维基础上的工程思维。当然,作为实践哲学,它与具体的科学和工程又有分别。

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化,而应将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化。这就是说,不可用固定不变的体系来限制灵活多变的问题,而要用问题来导向,体系只能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路径中展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的活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一切都生动地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现实的互动中。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