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化与问题化(2)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化与问题化(2)

实践唯物主义更贴近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汉娜·阿伦特的一个表述:“连接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的这条线,远比从马克思到斯大林的那条线紧密。”这是因为,实践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立源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划分了两种哲学:第一哲学是指他的形而上学;第二哲学是指他的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关于两种哲学的划分,是与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相对应的。柏拉图所谓两个世界是指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可见世界是事物世界,是意见王国;可知世界是理念世界,是知识王国。亚里士多德提出两种实体:第一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是个别事物的属、种——普遍本质。这些划分都有两个方面:一是经验领域,二是超验领域。实践哲学是关于经验领域亦即生活世界的哲学;形而上学是关于超验领域亦即本体世界的哲学。

形而上学具有两种含义:在与实践哲学相对应的意义上,它指一种超验的和抽象的思维方式;在与辩证法相对应的意义上,它指一种孤立的和静止的思维方式。两种含义亦有一定关联,相比经验的和现实的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动不居而言,通常人们所设定的超验的和抽象的本体便是孤立的和静止的。但是,相比第二种含义(与辩证法相对应),第一种含义(与实践哲学相对应)是形而上学的根本含义。据此我们可以判断,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历史哲学。换句话说,马克思最早或最早之一地“拒斥”或“超越”了形而上学。毋庸置疑的是: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推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哲学革命。这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视为一切观念、思想产生的根源。因此,相比辩证唯物主义表述,实践唯物主义表述更切近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在科学上的基本贡献是“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在对人类社会历史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样一来,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正式形成;《共产党宣言》标志着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马克思不仅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研究,反过来证明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及其系列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是这一应用的典范。而《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则显示了马克思试图将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研究,应用于西方社会以外东方社会研究这一宏大计划。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学派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根据阿伦特的观点,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的对立是由于时代的变化。马克思时代的“两个新的主要问题”——“劳动问题与历史问题”出现了。如果按照传统理解方式,从辩证唯物主义引申出历史唯物主义,将哲学基本问题所指存在和思维的关系理解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从这种关系引申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那就不是“在劳动发展史中理解全部社会史”,而是“在物质演化史中理解全部社会史”,那很可能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在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哲学的视域里,不存在社会存在以外的一般存在,正如不存在社会意识以外的一般意识一样。这个存在(物质)正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劳动和交往活动,这是一个现实生活过程。这个过程表明,人总是通过自身社会实践不断生产和再生产自然界和人本身。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既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应用,也不是实践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也是它的世界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也是它的方法。总之,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它的全部。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