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化与问题化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化与问题化

我们不必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化,而应将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化。这就是说,不可用固定不变的体系来限制灵活多变的问题,而要用问题来导向,体系只能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路径中展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中,存在着诸多不同甚至是观点尖锐对立的理解,实际上,我们只有把握了这些称谓的实质,才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我们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中,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三位一体”亦即一个整体,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尤其是不能体系化而是要问题化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理解的历史溯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历史文献表明,“辩证唯物主义”一词,马克思、恩格斯均未提及。它是狄慈根《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1886)和普列汉诺夫《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1891)首先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一词,马克思未提及,它是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导言”首先提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中提出“实践唯物主义”。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中,便有三个称谓可以表征它的根本属性: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历史唯物主义”,三是“实践唯物主义”。究竟哪个称谓更切近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我们不能仅仅从词源学角度来考证,还须梳理整个思想史或哲学史的历程,把握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哲学在其中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按照传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黑格尔的“合理内核”,但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因而,马克思将黑格尔“用头立地”的辩证法倒转过来,“重新用脚立地”,粉碎其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拯救其革命的辩证方法;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但他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即“下半截”(自然观)是唯物主义,“上半截”(历史观)是唯心主义,因而,马克思对作为“上半截”的唯物主义加以改造,创立了新唯物主义。这样,基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头脚倒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贯彻到底”,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而将这一世界观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则是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历史简明教程》第4章第2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对此作了全面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两大块(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四小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体系的由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中国学者试图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如有些学者提出的“主客体对立统一体系”、“《哲学笔记》辩证法范畴体系”等。“主客体对立统一体系”代表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哲学笔记》辩证法范畴体系”代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当时还出现了第三种理解方式,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

客观来讲,依据斯大林的界定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对于人们认知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一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将理论(唯物论)和方法(辩证法)、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先割裂开来,再拼凑起来,搞成一个“拼盘”。这既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逻辑,因为唯物论既是理论也是方法,辩证法既是方法也是理论;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马克思并非先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再推广、应用进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始终研究社会历史问题。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