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第一是重要地位,他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第二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他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第三是讲讲方法论。怎样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习总书记的讲话是从战略的、总体的高度来把握的,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刻领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有同情的了解,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的理性的思考。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方法,也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它的现代性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和仔细剥离,切忌一锅煮和一刀切。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然,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是关系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要处理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其实,形式与内容是分不开的,民族性存在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之中。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这是习总书记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同样
也适用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内在衔接的、相互贯通的、辩证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不可分割的。这样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才是有主体性和影响力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