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

正确理解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

 三、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厘清的几种认识

当前,社会上对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不同的声音,只有厘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才能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没有贫困人口和处于温饱状态的人口。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扶贫对象大幅度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如果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显然不能说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低收入群体,不可能全社会都是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因为收入高低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低收入群体,就不会有高收入群体。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大扶贫力度,让更多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让更多温饱人口进入小康,即使少量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也需要大幅度提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纵向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横向看,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不小差距。就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而言,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必然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矛盾将长期存在,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会改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各个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依然不平衡,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尚未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经济增速下降并不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既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也是对先前过高经济增长速度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主动应对,是对资源、能源、环境等全面紧张以及产能严重过剩作出的主动调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经济方面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我国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完全可以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不重要了。要清醒看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低效率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率比较低,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恶化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把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化,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