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优势(2)

构筑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优势(2)

二、加快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步伐

新时期推进中国制造走出去,必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总体部署,加快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向高附加值产品及配套零部件出口转变,从出口产品向输出“产品+服务”转变,从注重能源矿产领域投资向制造与能源资源并重转变,从企业单打独斗向战略协同转变,从企业“扎堆”竞争向拓展多元化市场转变,努力形成产品出口、对外投资和产能合作“三位一体”协同走出去的新格局。

着力打造走出去的综合竞争优势。围绕全球制造业分工版图调整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改变以往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走出去的局面,加快构建中国制造综合竞争新优势。通过优化制造业结构,使中国制造成为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好、产业配套全、性价比优的新标签,加快从单一竞争优势向多元竞争优势转变。全面提升中国制造在科研、生产、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竞争能力,逐渐扭转主要依靠加工制造环节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局面,加快从产品竞争优势向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转变。跳出就产业抓产业的思维定式,着力优化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公共设施、政府服务等产业生态环境,加快从产业竞争优势向产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转变。

更加注重“产品+服务”走出去。围绕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与出口产品相关的技术指导、维修保养、性能升级等增值服务比重,由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向输出高附加值“产品+服务”转变。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推动中国制造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设计、仓储物流、融资服务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增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制造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集成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促进从产品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变。加快建设标准统一、开放共享的海外售后服务体系,确保为全球客户提供便捷、完善的就近服务,提升“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动产业资本走出去。围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抓住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加大向沿线国家投资力度,带动我国技术和产品出口,并推动国内优势产能加速转移。依托全球市场,提高资源全球化配置能力,更好满足中亚、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正在形成的排浪式消费,实现由“国内生产、全球销售”向“全球生产、就地销售”转变。积极发挥我国传统制造业优势,支持纺织服装、家用电器、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走出去,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减少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并拓展国际市场。发挥我国在经济特区发展、开发区建设和产业园区管理方面的经验,将“中哈产能合作”等打造成国际样板,为我国产能转移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加快中国产业资本走出去步伐。

努力提升走出去的内在品质。围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练好内功,抢抓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中国制造走出去量增质更优。加强走出去产业的创新能力、标准体系、知识产权建设,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向中国创造走出去转变。积极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市场,加快推动我国轨道交通、电力、通信、工程机械等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装备产业走向世界,实现中国制造走出去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大力发展虚拟设计、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传统行业在研发、设计、服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竞争能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从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

加快培育走出去的软实力。围绕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在走出去过程中加快塑造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加快发展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成为引领走出去的“领头羊”。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能耗标准,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扩大承载中国符号、中国元素的工业品市场,提升中国品牌的附加值和国际知名度,打造中国制造走出去新名片。建设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全生命周期绿色产业体系,加强走出去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引导企业在东道国积极履行社会就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大幅提升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国际美誉度。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