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营造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良好环境
中国制造走出去已进入升级转段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走出去,必须进一步优化体制环境,使制造业能够“轻装”走出去、敢于走出去、乐于走出去。
全面深化改革,支持走出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核流程,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管理方式,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对外投资“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全面深化外汇管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管理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完善服务体系,保障走出去。推动金融与贸易投资深度合作,引导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为制造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等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创新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险,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协作效应,健全法律、信息咨询、领事保护等服务,降低海外投资风险。积极参加和缔结贸易、投资保护协定,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长期稳定的营商环境。加强投资、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完善贸易摩擦预警和协同反应机制,改进境外投资评估与监管,保障和规范企业走出去。
深化国际合作,助力走出去。贯彻落实“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进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接相关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求。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共建工业园区和经贸合作区,推动产业有序“走出去”和集聚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发挥政府以及行业协会作用,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推动建立和维护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贸易机制,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