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2)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2)

克服思想认识三大误区

潜力在那里,但要使其成为现实,必须把内外部有利条件都用上。打个比方,即使粮仓里面堆满了粮食,如果你不吃饭的话,也会饿死。但目前在国内,我觉得还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高速度牺牲增长质量

有人说,现在雾霾这么严重,环境问题这么严重,就是因为过去这些年增长太快。的确,环境问题与发展是相关的。但是跟高速增长本身,并不直接相关。以中印两国比较为例,在1978年我们的人均收入是155美元,印度是209美元。经过36年的发展,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超过7500美元,而印度只有1600美元,它连我们的四分之一都没达到。但数据显示,印度雾霾跟环境污染问题比我们还严重。从这个比较来看,确实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加重了环境问题,但不能说是跟我们发展快速有关。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中等收入阶段。低收入阶段是以农业为主,高收入阶段是以服务业为主,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它的产业结构是以制造业为主。任何一个国家,当它的经济是在以制造业为主的时候,环境问题都比较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制造业阶段,它的生产特性是能源使用密度高,而且排放的密度高。二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有一个先天的劣势,即两国能源结构都以煤炭为主,煤炭的排放比石油、天然气都多,所以环境压力更大。三是监管不力,所以问题就更严重了。

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来改善环境质量,可能用意是好的,但实际上达不到这个目标。要根本解决环境问题,我想最重要的是赶快进入到高收入阶段。服务业能源使用率低,排放减少,环境的压力就会小。而且当我们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以后,可以用来治理环境的手段多了,钱也多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就自然大了。而如果一味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会导致我们在制造业阶段的时间被拉长,反而陷入一个更被动的局面。

误区二:把投资等同于产能过剩

出现产能过剩,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发展模式不对。我们是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变成产能过剩,因此要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这个说法对不对?我并不是反对消费,消费非常重要,这是发展的目的,但是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水平增长,劳动生产率水平要不断提高。为此,技术要不断创新,产业要不断升级,而这都要靠投资。

当然投资也应该是有效投资,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如果继续在那些过剩的产业里面投资,当然会产生更多的过剩。但是简单把投资等同于产能过剩的人,在他的思想里面没有产业结构分析。实际上有很多新的产业可以不断升级。如果投资于产业升级的部分,或者投资于我们现在有很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方,或者投资于环境治理,这些投资怎么会导致产能过剩呢?

误区三: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低,不应该政府来做

有学者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率比一般产业投资回报率低,由此认为,政府就不应该做基础设施投资。我认为其观点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基础设施的投资跟一般产业的投资周期不同。一般产业的投资,一年两年就有产品可以卖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周期就要长很多。其次,回报周期也不一样。一般产业的投资10年就折旧完了。基础设施的投资折旧,可能要30年甚至更长。折旧短意味着什么?就是每年的回报率要高,才能够抵消折扣率。如果回报周期长的话,每年的回报就会比较低。第三,基础设施的投资有很多是外部性、社会性的收益,不是项目上面直接可以得到的收益。

退一步讲,如果我们把这些外部性等都算进去,还是发现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率比一般产业低。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让民营经济去做,它也不会愿意做。但是如果政府也不做的话,那么基础设施到处是瓶颈,经济还能发展得起来吗?实际上这也是上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以后一个很大的误区。基础设施这一块,政府还是有责任去做的,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政府来做基础设施的投资有许多好处:可以启动需求,创造就业,稳定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还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让经济发展得更好。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