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是科学行政的重要抓手(2)

督查是科学行政的重要抓手(2)

四、督查要有科学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

在新的形势下,抓落实既是一项硬任务,也是一门科学,既要强化硬的约束,又要研究客观规律,创新方式方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意见》提出要明确责任、合理分工、规范程序、创新方式,完善常态化的督促检查工作体制,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提出的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办公厅(室)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机构组织实施的工作体系,建立政府督促检查机构与业务主管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督促检查机制,提出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分级负责机制、协同配合机制,对督促检查工作计划的研究提出、组织实施,指导评估、衔接配合进行了细致分工和流程再造,同时提出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作用,发挥民意调查、舆论监督以及第三方机构的专业评估作用,形成督促检查工作合力,这对构建科学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具有深远意义。去年以来,国务院率先垂范,派出了8个督查组到16个省份和27个部门、单位开展全面督查,并首次引进了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 10月份,国务院派出4路回访督促调研组,对整改情况“回头看”。几次督查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和国务院一些部委、单位;既推动了政策落实,又梳理出不少突出问题,由相关部门限期研究解决,全力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这个意义上的督查,相当于为改革提供后期微创手术。它不仅注重“马上办”的行动力,更强调“办到位”的公信力。国办机关创新督促方式,请有关部门每月报送《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进展情况,并开展了一些重点政策措施的专项督查,有力推动了目标任务的落实。安徽省积极运用督促检查成果,将督促检查情况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在督促检查工作中强化绩效管理理念,依据督促检查台账进行动态考核,根据目标任务进行结果评价,使“督”有权威、“查”有手段、“考”有依据、“果”能运用。 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办公厅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扩大公开范围、创新公开方式,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检查,政民合作共同推动政府工作落地。

五、督查要建立制度和提升能力

行政管理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行政生态环境中,要规范督促检查的工作流程,实现对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全过程、动态化管理。在政府出台重大决策部署时,督促检查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同步建立督促检查工作台账,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单位,规定完成时限,加强跟踪督办,确保决策落实、政策落地。《意见》提出要建立限期报告、调查复核、情况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督促检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上级政府印发重要文件、召开重要会议、作出重要部署后,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规定时限报告贯彻落实情况。对地方和部门报告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要选择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事项进行实地调查复核。对工作进展缓慢、落实不力的地方和部门,要指出问题,责成报告原因及改进意见。督促检查要有所作为还必须加强组织保障,《意见》提出要把督促检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根据督促检查机构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加强力量配备,探索建立督查专员制度。提出要加强对督促检查干部的培训,提高其综合协调、把握政策、调查研究、决策参谋等能力,造就一支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抓落实的督促检查干部队伍。要加强督促检查信息化建设和保障督促检查工作必要的经费。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的、普惠性的都已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硬茬子,甚至处处暗礁险滩。面对利益固化的藩篱,面对思想踯躅的困局,加强督查,更要紧的用意,则在于指导各地方、各单位切实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用较小的振幅换取较大的改革推进力。无论是“最先一公里”设计不当,中梗阻以致照顾不周,还是“最后一公里”不负责,改革措施都难以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督查,找出问题,补上短板,以更具协调性的政策调整赶走空头文件,本质上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是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展示。

(作者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