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形态指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形态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我们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而它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乃在于其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良好“品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形态的形成是无中生有,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前并没有写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更没有编过什么教科书,甚至没有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个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形态体系是斯大林在米丁、尤金等年轻哲学家协助下制订的,定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放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的位置,于1938年出版后才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形态果真只是斯大林的杜撰,是无中生有,没有历史必然性吗?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虽然有许多著作阐发其创造性的哲学观念,但并没有形成一个正面阐述的完整的哲学形态体系。然而,综观他们一生的理论活动,我们不难看出其建构完整哲学形态体系的冲动和渴望:一是马克思早年为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撰写了一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二是马克思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这样一个“天才大纲”;三是马克思曾明确地表达了想用三个印张来写一本关于唯物辩证法小册子的愿望;四是恩格斯晚年的著作。其中真正能够付诸实施的最成熟的成果应该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哲学篇)。《反杜林论》(哲学篇)第一次完整地、全面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形态体系。斯大林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大量引用的都是《反杜林论》(哲学篇)中的观点,明显是以《反杜林论》(哲学篇)的体系为主要蓝本,这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形态不是无中生有,不是斯大林的杜撰,而是有充分的理论根据,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反杜林论》(哲学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有的地位举足轻重,任何不承认或否定《反杜林论》(哲学篇)的企图都是不正确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