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阅读力量,建设书香社会

激活阅读力量,建设书香社会

据有关报道,近年来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仅读4.39本书,北欧国家人均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1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读书数量也落后于泰国、越南等发展中邻国。

阅读,一般俗称为“读书”,我国古来已久。但如此这般的国民阅读数据,与一向以诗书传家著称的传统文化古国形象大相径庭。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崇尚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古代读书科举是阅读的集中强化表现形式。其中原因,当然有实际的生存考量。“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甚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许多读书人都希望经过努力,从穷酸腐儒蜕变跃迁为有模有样的人。因此,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古人留下了不少形容刻苦读书精神的成语。“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古人笃信,寒窗数载终将换来苦尽甘来,读书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

但是,阅读的力量远不止此。除了具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也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不仅有用,也还很有趣。因为,读书受教育才能使人改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兽人”状态,成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代代传承下去。从一定意义上讲,阅读的这种精神力量比其物质力量更重要。

尽管如此,阅读调查却显示,在读书率下降的同时,媒介使用尤其是网络浏览率却大幅增长。许多人宁愿选择媒介提供的“文化快餐”, 也不愿享受读书带来的“精神大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的浮躁与失落心态,在读书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有所弱化后,许多人便减少阅读。这样的后果,一方面使“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对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

实际上,从文化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文化精神的传承按照传统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次序,有传统引导型、内部引导型、他人引导型三种类型,口头故事、书籍、媒介分别是这三种引导类型的代表方式。媒介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他人引导型”的典型方式,其传播的知识具有外在和碎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造成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限制受众理性能力的发展。一位外籍人士曾写过《低智商社会》一书,其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这些看法虽然有些偏激,却也从反面提示我们,在“社会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下,仍需结合“传统引导”、“内部引导”的优势,重视阅读,以期更好促进社会发展。在此意义上,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号召,“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具有相当的现实针对性。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文化界悼念鲁迅期间,时值民族危亡重要关头,一位知名作家曾痛切写道:“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崇敬爱戴的国家,则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诚哉斯言。人物的伟大源自思想的伟大,思想的伟大需要久积的阅读。“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或许,弥漫书香气息的社会,才能催生杰出人物,产生崇高思想,凝聚文化力量,使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正是激活阅读力量最重要的原因之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市委《前线》研究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