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位素餐为什么是典型的吏治腐败

尸位素餐为什么是典型的吏治腐败

7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点督查情况汇报,对落实不力的坚决处置整改等工作。针对11个督查组的汇报,李克强总理指出,督查中发现的沉淀资金、闲置土地,该收回的就要收回,该处理的就要处理;对国务院政策执行不力的要通报批评;对明显不作为的,更要严肃问责处理。总理说强调,“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是典型的吏治腐败,这样的干部应该追责!”(《京华时报》7月9日)

去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一次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这样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他强调,对那些“混日子”、“不作为”、“得过且过”的行为要严厉问责。对同一个问题的两次明确表态,一方面说明尸位素餐、不作为等现象还很突出,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个问题显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需要不断地重申和提醒。

在其位谋其职,这是对公职人员最基本的行政伦理要求。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简单来说是就是在其位不谋其职,在其岗不负其责,既影响了行政效率,又浪费了公共资源,最终会损害到公共利益。所谓腐败,本质上说是以权谋私,损公肥私,那么如果说贪污受贿是一种主动型的腐败,尸位素餐就是一种被动型、消极型的腐败,两者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一致的。

尸位素餐之所以被称为典型的吏治腐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会对行政体系内部产生一种负面效应。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中所指出的,“缓作为没事,反而快作为为缓作为买单;不作为没事,反而有作为可能替没作为买单”——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在这样一种反而激励机制之下,实干型、改革型的官员往往会因为出错的概率较大,而容易受到排挤和苛责,而尸位素餐者却相对保险。长此以往,不作为、缓作为就会成为一种官场潜规则,甚至是一种行政常态。

这种隐性腐败的危害性,一点不亚于官员贪污受贿。比如有些地方,表面上取消了一些审批事项,但前置审批居然大幅增加,这种被总理怒斥为“玩弄文字游戏”的作为,既影响了办事效率,事实上也是对中央简政放权政策的一种软抵抗,阻碍了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再比如,在高压反腐的语境下,很多行政开支和福利大幅缩水,一些官员便觉得受了委屈,表面上不敢反对,私下里却以消极工作来对抗。

最重要的一点是,无法形成良性的用人机制和用人导向,无能无为者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生存,反而是有能有为者动辄得咎,处处受制。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制度举措,对于尸位素餐者很难实行有效的问责。现实而言,有多少官员因为懒政和不作为而被问责?又有多少碌碌无为之辈获得升迁?

既然把尸位素餐提升到“典型的吏治腐败”的高度,并对这样的干部严厉问责,那么就应该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一项关于官员选任的重要规定——《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明确“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这是我国关于用人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其目的就在于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对于某些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的官员来说,这无异于是敲响了警钟。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用人制度的一项纲领性的文件,它的意义更多在于传达一种信号和导向,其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还有赖于进一步的制度推进和落实。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