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习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读懂习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7月19日 人民网)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这句通俗质朴的话语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三农情怀”,也再次昭示全社会,“三农问题”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大体现、发展水平的硬指标,要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就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读懂总书记的的“三农情怀”,了解总书记关于三农的论述,就是了解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尚方宝剑。

习总书记对农业、农民、农村有着天然感情,他曾在农村工作过7年,还当过一村之长,在河北、福建、上海等省市任职时也领导或分管过农业工作,这段经历注定他在后来的治理色彩和执政理念中蕴含深厚的“三农情怀”。总书记曾在公开的回忆文章里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及在文章中用“重中之重”表达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并对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总书记的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理念、论断、举措振奋人心,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业丰则基础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总书记一直对农业发展情况十分关心。然而,不可否认,与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的脆弱性十分明显;与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 那么,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对此,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加快推进农民增收,“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民富则国家盛,如果把“三农”问题看做是全局工作的核心的话,那么农民就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核心。农民始终是最需要关心和支持的群体,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7亿农民的梦想构筑——只有农民富裕起来,走向城乡共同富裕大道,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民增收始终是短板,尽管农民收入连年增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对此,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收入”,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总书记情系农民,关注农民的收入,他掷地有声的话语绘就出美好蓝图,照亮了农民增收的幸福梦想。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实践早已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过程中,一些新农村建设只是简单模仿城市建设的形式,使新农村建设陷入了表面化、模式化、花架子的误区,对此,总书记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些体现辩证思维、富含深刻哲理的生动语言,为深化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指明了方向,为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勾画出了新蓝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读懂总书记的“三农情怀”,补足农业的短板,成就农民的体面,绘就农村的美丽,7亿农民的梦想才能真正会照进现实,并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生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