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 台湾少年也没缺席(2)

抗战 台湾少年也没缺席(2)

——访台湾义勇队少年团三位团员

摘要: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宝岛台湾光复70周年。当年,台湾同胞不仅在台反对日本侵略,还有不少人奔赴大陆抗日前线。1939年至1945年,浙赣闽皖地区就活跃着一支英勇的抗日队伍——台湾义勇队,由台湾爱国志士李友邦将军指挥,队员从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四五百人。义勇队员的子女组成台湾少年团,也投身抗日战争的洪流。

在少年团,除了学习,还要开展抗日宣传。她经常和好友黄莘一起去中班、小班,教比他们小的孩子们演唱抗日歌曲,赴抗日前线巡回演出,组织募捐活动等。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台湾义勇队返回台湾,朱晓枫也随团去了台湾,在李友邦家住了半年后,又回到大陆,和母亲生活在一起。1946年,母亲朱枫为了工作,送女儿去苏北解放区读书,在上海吴淞口码头,朱晓枫与妈妈告别。“没想到这竟是永别。从那以后,我再没有见过妈妈。”

1950年,朱晓枫接到通知,她的妈妈朱枫已在台湾牺牲。刚满20岁的朱晓枫,听到消息后很平静。她说:“妈妈一直在做秘密工作,非常危险。她牺牲前,曾有两三次被捕的经历。她有一根手指头因受刑而残废了。”那时,她将陈明珍的名字改为朱晓枫,以此来纪念她的母亲朱枫。

采访时,朱晓枫对70多年前的一些事已记忆模糊,可当我们问到《台湾义勇队队歌》时,她的精神一振:“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逐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为正义抗战保卫祖国,解放台湾,把日本帝国主义整个摧毁!整个摧毁!……”

黄莘:“这是妈妈留给我的”

黄莘,1928年出生,台湾云林人,上海电视台离休干部。

黄莘一家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日本占领台湾后,强迫台湾同胞学日文、讲日语、取日本名字。黄莘父亲不满日本殖民统治,带着5个子女来到祖国大陆。“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更加疯狂。黄莘父亲作为医生,参加了由李友邦将军领导的台湾义勇队。在父亲的影响下,黄莘和姐姐、弟弟三人一起参加了台湾义勇队少年团。

黄莘与朱晓枫年龄相仿,两人又是好朋友,她在少年团的经历几乎和朱晓枫一模一样。1945年日本投降,黄莘一家随台湾义勇队返回台湾。没想到,回台湾的义勇队遭台湾当局解散,黄莘被李友邦安排在家乡一所小学任教。1947年,黄莘再次离开台湾,来到祖国大陆工作。1949年黄莘参加解放军苏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解放后,黄莘转业到上海,一直在上海电视台工作到离休。

1982年,在台湾的母亲路过香港时联系黄莘,可惜未能如愿。1987年,黄莘终于到香港与母亲和几个弟妹见面。母女见面,相拥痛哭,母亲告诉黄莘,全家十几口人,只有黄莘不在台湾家中,父亲最想念她,临终前还呼喊她的名字。

1990年,黄莘赴台探亲。但台湾当局一直不准黄莘的老伴赴台。直至2002年,夫妻俩才一起去了台湾,可惜黄莘的父母都不在了。黄莘在台湾除了拜祭父母,还专程去拜访了李友邦将军的夫人严秀峰女士,并到李友邦将军墓地献花致敬。

记者今年5月赴上海采访黄莘时,88岁高龄的黄莘女士已经病重住院。我们赶到医院,见黄莘非常虚弱,无法接受采访。其子姚小未提议,拿出外婆送给妈妈的礼物——一件毛衣,看能否出现奇迹。原来,1990年母亲去世前,送给女儿一件她亲手编织的毛衣。黄莘非常珍惜这件毛衣,平常舍不得穿,想念母亲时,就拿出来看看。

毛衣是枣红色的,领口、袖口和下摆已褪色起球了,但当毛衣被递到黄莘手上时,她开口说话了:“这是妈妈留给我的……”我们噙着泪水,揿下了相机的快门……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