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斗争: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斗争形式

武装斗争: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斗争形式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解决。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书写了浴血奋战、以弱胜强的辉煌篇章。

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带领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对日本帝国主义本质的深刻洞察。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形成了灭亡中国、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从甲午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累累罪行。面对如此凶残的敌人,有国人鼓吹“抗日必亡”“再战必亡”的妥协投降论调。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为着一个光明的中国而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有步骤地同日寇作斗争;而要打败它,只有经过长期的战争。”历史清晰昭示:妥协没有出路,投降必然亡国,唯有以正义的战争坚决抗击非正义的战争才是出路。正是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质的深刻洞察,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高举武装抗日旗帜,领导人民进行了全民族抗战。

对中国革命规律的科学把握。武装斗争,其实质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在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起“最大的和最残酷的非正义的反革命的战争”时,中国革命任务就具体化为“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面对这个异常强大的敌人,要完成这场民族革命,就必须以民族革命战争的形式来实现。对此,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这一论断深刻昭示了武装斗争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地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的科学把握与自觉运用。

对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忠实践行。“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作为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面对日本法西斯侵占国土、残害人民,坚决进行武装斗争是人民军队永葆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和历史抉择。中国共产党鲜明提出“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号召“每个党员都要时刻准备武装上前线”,要求“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中去”。这种对党的性质宗旨的坚守和践行,激发了全国人民武装抗日的决心和意志,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在敌强我弱、极端残酷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深远的战略眼光,确立了党在抗战时期的方针、任务和政策,为取得抗战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引。

坚持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在全面抗战爆发之际,中共中央紧急召开洛川会议,明确指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长期性,确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深入分析了中日双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基本特点,科学预见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鲜明指出中国不会亡也不会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极大鼓舞和坚定了全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念。

实施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战争指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劣势之军要战胜优势之敌,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地以己之长击敌之短。面对装备精良、实力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开辟波澜壮阔的敌后战场。在敌强我弱的抗战形势下,仅靠正面战场难以取胜,必须开辟敌后战场,发展抗日武装。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八路军、新四军迅速挺进敌后,广泛开辟抗日根据地,变日军的后方为前线,在战略全局上与正面战场形成对日军夹击之势,迫使日军停止战略进攻。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不断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开辟华中敌后战场,东北抗日联军继续在东北敌后战场坚持抗日,敌后战场的地位不断上升。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敌后战场抗日军民奋勇向前、越战越强,各抗日根据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成为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前沿基地。

发动陷敌于汪洋的人民战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陷敌于汪洋的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是正义的,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拥军支前,各抗日根据地到处都有军民鱼水情深、亲如一家的动容场景,为赢得抗战胜利凝聚起磅礴伟力。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习主席深刻总结近代以后我国遭受列强战争蹂躏的历史教训,揭示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我们要以纪念抗战胜利为契机,从抗日武装斗争中汲取经验智慧,传承弘扬革命斗争精神,努力把军事斗争准备抓得更加扎实有效,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用好用活军事斗争手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压力呈上升趋势,军事斗争任务艰巨繁重。胜利的信念是在斗争中取得的,强军事业是在斗争中前进的。形势越是严峻复杂,我们越要用好用活军事这一手,在原则问题上坚定不移、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确保政治和战略主动。在战略策略上,力求多备几手、有备无患,做到料敌在先、以变应变;在战争指导上,搞清敌人优势在哪里、软肋在哪里,我们强在哪里、弱在哪里,进而扬长避短,以能击不能。

创新人民战争战略战术。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必须创新发展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在战略布局上,强化军事需求对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牵引作用,充分发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利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在军事训练上,积极开展群众性战法创新活动,充分利用新域新质武器装备,持续提高技术和战术水平。

淬炼浴血奋战的斗争精神。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涌现出了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一批抗日将领和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杰出英雄人物。他们身上彰显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是我军特有的气质和法宝,成为战争年代我军官兵能打胜仗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新时代官兵必须大力弘扬的优良传统、赓续的红色血脉。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官兵要继承和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始终保持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劲头,积极投身奋斗强军的时代浪潮,奋力闯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番新事业。

(执笔:蔡宏俊、史少毅)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