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航MH370,能知道的仍然只有这些

关于马航MH370,能知道的仍然只有这些

当地时间5日,法国方面证实,今年7月29日在位于印度洋上的法属留尼汪岛发现的飞机残骸,确属于去年3月8日从吉隆坡飞往北京途中失联的马航MH370客机,在失踪了500多个昼夜之后,MH370航班的残骸首次被发现。

新闻类公号头条推送,门户网站首页推荐,新闻网站做了专题。不管各自的编辑怎样用心,新闻内容都是这简要的几条:确定MH370已经失事、确认原来的搜索范围正确、飞机或经历“僵尸飞行”、可通过建模推测事故原因。而且,新闻源也主要来自中新社的报道,“外宣”和国际新闻采写正是这家官方通讯社的功能。

新闻足够重大、事实也非常清楚,只是这不意味着这就足以安抚信息饥渴。在马航MH370的失联、搜寻、直至确认残骸的若干个重要节点上,相信无数人都在不停的翻检着网页、公号和APP,试图找到不同媒体的独立调查以互相印证细节、拼合信息拼图,试图找到哪怕一篇信息量丰富、有现场人物动作和声音的报道,结果都是失望。叙述当地官方通知和补充本地航空、海洋专家解读的报道,已经是行业最大的努力。

马航MH370失联的一年半里,舆论场呈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现象:两端发声,中间沉默;专家和民间舆论发声,平时承担了这二者之间沟通者身份的、广义的评论者群体沉默。因为航空问题的专业性以及其中牵涉的复杂国际政治因素,正式的评论、分析基本是来自航空专家、国际关系专家。而因为同类信息密集出现且真相未明,民间反应更容易进行简单归类,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恐慌情绪。离开了一个庞大的供给观点的群体,舆论场里呈现出两个圈子,一个是精英化、小众化、专业化的讨论;另一个是民间粗放型的对话,并伴随更多恐慌和疑窦。

当然,这不能说是媒体的问题。这当中,有对特定事件报道的“准入权”问题,更有“准入”机制下媒体独立调查能力的萎缩、调查记者的流失。去年七月,继马航MH370后又有密集的空难的消息出现,光明网评论员曾说,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安抚信息需求,要有调查部门的及时发布,同样也要允许并鼓励专业调查报道的跟进。前者提供了事实的基本信息,后者则可能提供了更中立的消息、更多元的解读面向。在利益复杂、多方博弈且没有调查主导者的情况下,后者的作用更为明显,甚至能超越、替代发布方的角色。有150多位中国乘客乘坐的马航MH370失联,中国公众却成为了信息的“被动方”“被告知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专业、独立调查报道的缺乏。

一年过去了,关于马航MH370,能知道的仍然只有这些。而且,我们“能知道”的方式,也仍然只有这些。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