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体验”为年轻人精神“补钙”

“生存体验”为年轻人精神“补钙”

近日,福建福州市某宾馆一个标准间客房住了十来个人,每天早出晚归、形迹可疑,引发其他房客质疑。原来,这十名山西师范大学大一的学生,千里迢迢来榕,正进行一场生存体验。这群“95后”各带20元现金,要在福州生活15天。他们中,不乏家境优越的“富二代”。(8月6日《东南快报》)

“生存体验”方兴未艾的背后,隐伏着全社会某种精神层面的担忧和焦虑。在利益固化、向上社会流动越来越困难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失去了应有的面貌和风采,“暮气沉沉”、精神“早衰”。然而,年青人的奋斗和修炼,本是一个时代最好的青春样本;“人应该从各种磨难中走出来,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坚强”,正是“生存体验”的初衷。

阶层板结和密织的关系网络,让“拼爹”大行其道;单一、片面的社会评价标准,让一些人迷失在“钱眼”里;规则公平失守,让一些人“人生出彩,梦想成真”面临诸多的阻碍……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塑造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不可绕行的现实考题。

“生存体验”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化。不论是在街头发放传单,还是从事超市促销,抑或在宾馆整理房间,为了生存下去,大学生绞尽脑汁、备尝艰辛,感受普通劳动者的爱与痛——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是“生存体验”潜藏的价值寓意。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精神家园的荒芜乃至杂草丛生,让这个社会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在现代社会,“物质丰盈,精神苍白”已经成为这一代青少年的致命伤,大学生精神“缺钙”已经成为一种坚硬的现实,而“生存体验”就是一次“补钙”。

前一段时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引发人们对价值追求新一轮的讨论和反思。那些荧幕形象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他们朴素地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让手里的黑面馍变成黄面馍,再让黄面馍变成白面馍”。只不过,在阶层固化的格局下,“生存体验”即使能够对大学生特别是“富二代”有所触动,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价值观。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利益空间和发展空间,让规则公平得到守卫,让机会充沛“不择地而出”,把握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界,社会流动的渠道才会更多畅通和多元。只有这样,寒门子弟才会多一些“争上游”的机会,“富二代”才会多一些“往下跌”的危机。当“上学有用”、“奋斗有用”成为每一个青年人的价值追求,当“理想之火不灭、赤子之心不失、奋斗之志不移”,这一代人的青春也会超越平凡,走向不平凡。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