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4A级和5A级景区近期已经确定将涨价,还有许多景区准备涨价。自2007年国家发改委规定“三年不涨价”后,每到“解禁年”许多景区便迫不及待涨价。8月21日,澎湃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宣布即将涨价的景区中,个别景区还入选了国家旅游局2015年5月公布的“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
“三年不涨”变成“三年必涨”,这已成为多数景区每到三年价格解禁时的习惯性选择。尽管消费者连年吐槽,主管部门也多次强调要规范景区的价格调整行为,但还是未能阻挡涨价的步伐。甚至于,一些刚入选“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的景区同样我行我素。当然,这似乎不应该被苛责,因为所谓“信得过景区”对门票价格的要求也只是确保“三年内不涨价”,而“三年必涨”其实恰好在要求的范围内。因此,这样的要求在一开始就显得不靠谱。
由是,从这样的涨价逻辑中不难读出几分讽刺的意味。三年内不涨价,本是为约束景区门票价格划出的“底线”条件,但从现实来看,不但未能抑制涨价冲动,甚至还为“三年后可以涨”提供了制度背书,一些景区被“憋”了三年的涨价冲动,一次性得到“合理”的释放。原本好的约束政策是否反过来在客观上起到了反作用,实在不好说。
关于景区涨价的冲动,其实一点都不难理解。曾有媒体报道透露的统计数据称,中国景区平均约80%收入来自门票。而对比海外一些旅游业发展成熟地区景区的收入构成,其80%收入来自附加服务、相关商品领域。这一对比,不但充分还原了景区涨价的原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当下国内景区的同质化之严重,旅游产业链之低端,旅游服务水平之一般——能够守着大门收钱,又有谁会挖空心思进行创新、提高服务质量?
当然,景区所给出的涨价理由,你似乎还不得不接受。如扩建园区、提高服务质量、观光人数多到无法负荷以价制量等。但问题在于,提价真的提质了吗?曾有资深导游向媒体表示,门票价格上涨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最大的隐患在于某些景点存在“提价不提质”的现象。譬如“某景区,2004年之前门票是30元,大概是2008年,已经涨到了120元,可是景区除了修缮了大门,增加了一条需要游客额外掏钱的索道,几乎没有整改提升。也就是说,游客多花的90元,就花在了一个大门上。”
但坐收门票的方式,似乎正迎来危机。一方面,随着国人旅游半径的扩大,特别是海外游的增加,旅游市场的竞争程度已大大提高,单方面靠门票来获得收入的景区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窄。另一方面,随着旅游景区同质化的日趋严重,不少景区将逐渐失去客源。这方面已不乏失败案例。如凤凰古城从2013年开始实行“一票制”,价格达148元,不但游客数量减少,政府不再允许客栈老板免费带人进入古城景区内看房,也极大的影响了当地一些客栈的生意,一度引发经营者与景区的争议和冲突。这实属因门票而引发的景区发展内耗。
但这一切对于习惯了靠门票收入粗放式发展的景区而言,似乎并不构成压力。而外部有效制衡力量的缺乏,更加剧了景区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和发展的短视。根据相关规定,凡是属于公共资源性的景区(点),价格调整前必须经过价格听证和物价局批准。但价格听证会已经基本上成为“听涨会”,早已被形式化,现实语境下,地方物价局更无动力甚至无权去对一个地方的营收大计唱反调,所以涨价其实轻而易举。
说白了,不管是景区的冲动,还是地方政府的袒护,根源仍在于景区的公共属性在发展的名义下被掩盖和蚕食。一些景区几乎就成了地方财政的钱袋子,丝毫不会考虑到涨价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涨价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所以,要遏制不明不白的习惯性涨价,还是首先要从制度上兑现景区的公共资源性质。如详细公布景区的营收情况,特别是景区的运营成本,必须要让第三方审计机构予以独立审查,并确保社会的知情权。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景区门票价格改革,调整完善价格机制,规范价格行为。要落实这一改革要求,关键在于相关的机制设计和完善要以突出公共旅游资源“公共性”的回归为依归。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