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针对当时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下的一处普通的窑洞里写下了《论持久战》,坚定了全国人民以持久抗战赢得胜利的信心。1938年7月1日,《论持久战》在延安《解放》周刊上正式刊出。
《论持久战》一面世,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在回忆录里描述,“《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陈云听了毛泽东的演讲后,感到毛泽东讲得非常深刻,非常有说服力,对全党、对全国抗战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建议他在更大范围讲授,促使毛泽东把讲稿整理出来在党内印发。在国统区,宋庆龄见到《论持久战》后深为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瞻远瞩所折服,立即找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论持久战》的发表在国民党高层引起很大震动,蒋介石、傅作义、白崇禧、陈诚、蒋经国等人都曾仔细阅读。著名学者梁漱溟说,“自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共提出的一系列抗日主张,特别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
在国外,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兼管中国事务的季米特洛夫,对毛泽东精辟的分析、科学的判断十分肯定,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称:“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据说,当时在丘吉尔、罗斯福的案头,都放着《论持久战》英文本,在斯大林的案头则放着他专门请人翻译成俄文的《论持久战》文稿。抗战实践证明,《论持久战》确实是全民族抗战的精神武器和旗帜。因此,在1939年,曾多次访问过延安的美国记者斯诺称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窑洞中的预言”。这个科学的预言最终成为事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