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公共网络沦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温床

警惕公共网络沦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温床

摘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我们在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历史的同时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认知观和历史评判观,并不断完善我们的公共网络监管机制,唯有这样,才能筑牢我们自己的思想防线,用行动自觉去拆除历史虚无主义肆意嚣张的温床!

近年来,随着公共网络的信息化和开放化进程的不断尽快,网络自留地成为网民发声的主场战,也同时为不法分子和腐化思想创造了新的“机遇”。日前,人民日报刊发的《抹黑英雄恶搞历史成网络公害》引发了舆论的热议与反思。无论是黄继光堵枪眼的子虚乌有,还是雷锋日记的全盘造假,可以说,这些否认历史价值、歪曲历史真相的卑劣行径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把戏。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样的历史节点无疑又一次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导演的“剧本”,因此,必须高度警惕这一腐化思想的新伎俩和新举动。

值得注意的是,时代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显得更为狡猾,往往凭借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复杂性来包装自己、招摇撞骗。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不断盛行,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博得版面、吸引眼球,不惜以丑化、戏说乃至杜撰英雄人物事迹的方式,冠之以揭秘真相的噱头,刻意捏造事实,大肆歪曲历史,蓄意调侃英雄,对英雄人物光辉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诋毁和诽谤,同时暴露了其误导公众和舆论的政治阴谋。因此,我们必须高度提防历史虚无主义的新伎俩,不断强化公共网络监管,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价值走向,坚决拆除“敌人”偷奸耍滑的温床。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嚣张气焰和频频发炮,我们理应有所反思、有所行动。笔者认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构建对历史英雄的保护机制。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却遭到如此抹黑,政府不能坐视不理,应该尽快建立维护英雄人物名誉的一些列体制机制,比如,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提请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和英雄后人严格监督,绝不姑息,正如主流舆论所评论的那样:“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不单是人在世时,过世后同样如此。后人可以起诉索赔,无后人可由国家提起诉讼,因为他们的名誉为国家认可,属于公序良俗范畴,国家完全可以提起公诉。除了民事责任还应追究刑事责任,支持重判以儆效尤。”

为何网络垃圾频频压境?这不得不折射出公共网络监管的“短板效应”。因此,强化网络监管力度、构建严格的娱乐产业准入制度也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一招。近年来,以抗日战争等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剧陆续现身,但是除了部分影视剧深受舆论好评以外,在电视上大行其道的都是粗制滥造、逻辑不通的“神剧”,严重影响观众的欣赏度和认知度,甚至激起观众的反感情绪。因此,一方面,广电总局等文化宣传部门要严苛这类题材的申报、审批等准入制度,让真正有质量、有水平和有意义的影视剧进入千家万户、走进百姓心中;另一方面,要强化互联网管控思维,对于抗战“神剧”这类的影视节目要进行网络“截流”,防止歪斜之风肆意乱吹、误导舆论。

古人云:“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击破我们的意识形态的防线,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出了问题,让敌人找到漏洞、钻了空子。一直以来,尊重先人、崇敬英雄就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认知,谙熟历史、铭记过去就是作为中华儿女最基本的价值要求。但是,时代化的今天,我们的一些人的思想防线就这样被腐化思想的虚假外表所迷惑。无论是看待历史人物,还是评价历史英雄,都要拿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语境,而不能通过架空历史、歪曲事实来做评判,英雄人物的是非功过要以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客观视角来看待,是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积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自觉摈弃篡改历史、污蔑历史、歪曲历史、隔断历史、否认历史等思想,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历史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我们在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历史的同时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认知观和历史评判观,并不断完善我们的公共网络监管机制,唯有这样,才能筑牢我们自己的思想防线,用行动自觉去拆除历史虚无主义肆意嚣张的温床!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