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跷二郎腿倡议”遭遇道德卸责

当“不跷二郎腿倡议”遭遇道德卸责

有人嫌管得太宽,有人认同。日前,杭州地铁官网转发了一条“文明乘坐地铁,拒绝车厢二郎腿”的倡议。一时间,引起网友广泛讨论。不少网友吐槽:难道坐地铁的姿势也要管?网友里白说,我在地铁里面怎么坐都要管,那我走路是不是也应该有个标准啊?难道叫我走慢四步吗?(10月15日《现代快报》)

地铁是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在上下班高峰时,地铁经常人满为患。虽然,地铁的拥挤是一种常态,想要地铁很舒适不太可能;但是,人们依然可以通过约束自己行为等方式,为别人营造一个相对更好的乘车环境。比如,新闻中地铁方面倡议的“不跷二郎腿”。如果,在拥挤的时刻跷二郎腿,就可能给身边的乘客造成影响,让原本就不宽敞的座位变得更加逼仄。

因此,从文明以及乘车礼仪的角度看,地铁方面作出“不跷二郎腿”的建议是恰当的,这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和引导,如果人们注意了这个细节,整体的乘车环境将会改善,社会文明也将在这个细节中更进一步。

可对于这个倡议,公众的反应却是敏感的。一方面,觉得地铁方面管得太宽了,跷二郎腿完全是自己私事,地铁方面根本不该将其纳入管理范畴,这种管理会让乘客觉得权利受到了侵害。另一方面,地铁方面应该首先管好其它事情,再来谈什么跷不跷二郎腿,有这个精力不如想想如何缓解拥挤的状况,如何管理好地铁内抢座和饮食的问题。总之,面对不跷二郎腿的倡议,多数人嗤之以鼻,觉得地铁方面纯粹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甚至,还想通过跷二郎腿的行为,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与不屑。至于,自己是否可能因为别人跷二郎腿而感觉拥挤和别扭,质疑者一时没想起来。

从道德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人跷二郎腿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不便,就应该收敛这个行为,即便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日常习惯。所谓道德,一个观察角度是,从细节中设身处地为别人照想。因此,地铁公司提出个不跷二郎腿的倡议没有问题,这既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也是一种文明层面的针对性引导。问题是,人们在期待社会变得更加道德更加文明的同时,却可能表现出一种习惯性的道德卸责——在事关自己时,通常认为自己不是道德承担的主体,对于那些能够体现道德的行为,并不愿意去践行。就像,一个简单的不跷二郎腿的行为,人们会觉得为何要去做呢?

于是,在公共领域和道德层面就出现了吊诡情形——一方面,人们期待社会的道德水平可以提升;但另一方面,又以种种理由和借口放弃对道德承担。常见的理由和借口有:我是道德滑坡的受害者,凭什么要我来承担责任;我一个人来承担道德责任有什么意义呢,与其出污泥而不染,倒不如同流合污来得公平;让我来承担道德责任也没有问题,请先把其它更为紧要的问题处理好。即便,道德滑坡让人们确实感到了紧张、郁闷、不公平,但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内心的感召与坚守,只要是道德行为就应该坚持,怎么可以找那么多理由来推卸道德责任,而不积极承担呢?

如果道德卸责成为一种习惯,那么所有人都可以找到道德松懈的理由——这个理由只要当事人自己认为成立就可以了。结果,道德卸责将成为一种常态,道德滑坡将成为一种必然。因为所有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想的只是如何推卸责任,而不是承担责任;想的只是如何不让自己成为受害者,而不是不让他人成为受害者。最终,道德只能不断滑坡,道德滑坡成为道德进一步滑坡的理由。那时,人们该埋怨谁呢?似乎谁都可以埋怨,道德也就在无可奈何中滑落下去了。

诚然,规则失范与道德滑坡会让人感觉到相对剥夺感,会让人对某些方面失望;但是,道德是需要坚守的,道德的边界应该是清晰的,如果一种行为对应着道德,那么这种行为就应该得到坚守和践行,而不是以各种理由来放弃这本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就像,看到不跷二郎腿倡议时,为什么一定要反感和抵制呢?接受这个倡议,在乘坐地铁时不跷二郎腿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而且,这根本就不难。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