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谈与日本官员接触:他们似乎不带耳朵

傅莹谈与日本官员接触:他们似乎不带耳朵

(原题:傅莹:为中日关系打开一片天空)

现在中日关系和周边乃至世界的情况都有新的变化,也许是时候从一个更开放的视野观察中日关系。

早年中日友好氛围浓厚的时候,常讲“一衣带水”、“世代友好”,现在这样的话语不多见了。中日关系走到今天这样的复杂境地,是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纠葛的结果。尽管风雨如晦、月残月缺,两国有识之士为中日关系打开一片天空的努力从未间断。

当我们努力在政策和行为层面寻找解决办法时,是否也应考虑理解层面?虽然中日这么近,打了这么多交道,似乎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也许彼此都负有责任。常听日方抱怨,中国人对日本的和平道路缺乏了解,而他们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又有多少?

当然,说日本人不研究中国是不公平的,尤其对中国的历史。比如去年在中国热销的有一套日本“讲谈社”出的《中国的历史》丛书,条分缕析、学风踏实,是既有可读性又很严肃的历史研究,而且充满对中华文明的敬慕之心。再比如东京大学教授川岛真(KAWASHIMA Shin)先生所著《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虽然观点可以讨论,但其中的资料不可谓不系统、深入。

但是,这些年我同日本官员和学者接触,另有一种感受,他们似乎不带耳朵来,缺乏倾听的意愿。拿钓鱼岛为例,野田佳彦政府所谓“国有化”决定之前,中方多次表达关切,而日方一直是自说自话。据了解,在日本关于中国钓鱼岛的史料并不少。早年,两国领导人正是因为对中日分歧的复杂性有充分认识,选择了“搁置争议”这个并不理想、但最现实的出路。

对此,在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和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都作过明确的阐述,而且也直接讲给日本国民了。后来双方还在如何共同开发上有诸多思考和互动,然而,这些都被忘记或者无视。

时至今日,日方对中国政府和民间表达的强烈意见完全听不见,还是强调“国有化”是“现实选择”,比私人购岛要好。但这条道理的要害是,假定“钓鱼岛是日本的”这样一个前提。而恰恰是这一点让中国人民很不放心了,如果事情的结果是永远失去钓鱼岛,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搁置争议不意味着放弃,这是日方忽略了的重要点。

进而,在矛盾如此重重迷障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做了什么呢?是把这个围绕岛礁的领土争端放大到国家安全的层面,甚至渲染成事关日本生存的战略安全矛盾,把中国描绘成对日本整个国家构成安全威胁的邻国。这也使得日本公众对中国的误解越来越深。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对日本的认识也越来越严峻,在今年这个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重要的日子里,日本官方在历史问题上不仅没有做出与中国人民实现和解的努力,反而表现出历史认识的暧昧和不情愿,有时还用“中国威胁”论转移话题,导致两国人民之间的对立情绪更加严重。

有个现象让我很不理解,现任日本政府好像对中国人民对7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任何谴责都很敏感。

近年中日民间相互的好感度相当低。根据最近日本 “言论NPO”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联合调查的结果,情况略有好转,两国民众印象不好的比重下降了一点点,但是仍然在80%左右。同时,双方70%的人都认为两国关系重要。

上周我参加了中国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座谈,大家有很多困惑,比如,如何看中国对日本的外交政策目标?日本的对华政策目标是什么?我们两国相互政策目标的重合点在哪里?对不重合的地方该怎么办?我想,如果中日要摆脱目前这个负面议题主导的漩涡,需要对两国关系中的许多问题有比较清楚的判断,最好能有些共识。当然,首先,中日能否相互倾听是关键,不能一门心思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