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文艺要把握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的要求是文艺发展的动力。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把握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关键。只有深入了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平,文艺创作才能据此把握好尺度,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接受期许和欣赏期待。
四是要从人民中汲取营养。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能否从人民中汲取营养,影响着艺术的生命力。
五是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把文艺作品的评判权交给了人民。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既是对人民群众欣赏能力的肯定与相信,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具体体现。既然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的消费者,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应该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文艺作品的生产就应该考虑到人民的喜爱与审美追求。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创作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强调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这是对如何正确处理文艺与市场关系的要求。
在文艺与市场关系的框架中,要使文艺创作的个性化追求与文化生产的社会化相协调,既保持文艺的艺术水准和卓越性的价值追求,又能生产出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从而产生社会影响力的产品。但当前文艺过于依附市场、过度商业化炒作,过于重视市场利益、迎合不健康的市场需求,反映的是文艺工作者心态浮躁,片面理解了市场,也片面理解了当代艺术。“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伟大的艺术当然承载或体现主流价值观的追求,文艺经典一定张扬着中华民族的个性和审美底蕴。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视察北京大学时说: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艺力量推动。文艺的力量必须“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在文艺创作方面,必须克服“内容空心化、情趣低俗化、过度娱乐化、价值立场失守、社会责任担当弱化、道德教化功能萎缩、审美涵养稀释”的状况。
对一件艺术作品来说“思想性”是其血肉,“艺术性”是其筋骨,“观赏性”则是这件作品的肌理,它直接决定着该作品能在市场上走多远,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人民的喜爱。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要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要具备“观赏性”。只有作品为人民所“喜闻乐见”,被人民接受了、欢迎了、喜爱了,作品在人民大众中产生好的效果。这一文艺思想的提出,对当下困境重重的文艺现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在新的时代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