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剧本演出的听证会只有“钉子户”

按剧本演出的听证会只有“钉子户”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物价部门就地铁票价将举行听证会被指造假,参会市民名单显示,一个名叫王秀丽的女性在今年年内已经3次被抽中参加听证会。青岛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回应新京报记者称,参加人均为公开抽取,不代表具体阶层,但确实有报名人数过少的情况。(11月18日《新京报》)

看惯了“逢听必涨”的听证会“样板戏”,见多了走穴串场的听证会“钉子户”,至少我不会报名参加地方上物价部门召开的听证会。因此,青岛市物价局负责人回应的“报名人数过少”的情况,应该确实是存在的。但是,面对如王秀丽这样的经常性报名参加听证会的人员而讲,问题显然不在于她抽中的几率是大是小,而在于我国各地召开的听证会到底还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价格法》以及《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因此,一个地方的物价部门,针对某一由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的公共事务召开听证会,按理说是依法行政的体现。然而,这种仅仅侧重于在形式上的民主决策程序,如果不真正解决“谁来听”、“听什么”、“听了之后又会怎么样”一系列的根本问题,则所有的听证会都不过是按剧本演出而已。

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基本都根据《价格法》有关要求出台了类似于《价格听证会实施办法》之类的政府法规。各地政府在实施办法中,也都明确了听证会要按比例分配消费者代表、生产经营部门、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成本调查和价格研究咨询机构的参与名额。可是,这样的看似合理、阳光、民主的决策程序,仍然没有回答“谁来听”、“听什么”等上述问题。即便是有担当、有民主意识的市民参与了听证会,可能在决策中也体现不出话语权。这着实是一种悲哀。

于是,我国的听证会就越演越假。这里面有导演,有演员,有主演,也有跑龙套的。导演自然是听证会的组织方,而选拔出来的民意代表也不过是跑龙套的演员。毫无争议的是,听证会是来听消费者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的,它不是决策会,不是表态会,相反,它应该经过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讨论过程,包括争论与激辩过程。尤其是要明确的是,如果有民意代表发表了反对的意见,这个意见要在决策过程中占一定的份量。如果是“说了白说”,则谁还愿意来跑龙套呢?

价格听证会报名人数过少的原因,显然不在于国人参与民主决策的态度是淡漠还是积极,而在于相关部门总想在决策过程中多听取政府部门、生产和经营部门的意见,继而想把听证会开成胜利、团结、高效的决策会议。或者说,不是老百姓没有参与意识,而在于听证会的举办方没有民主意识。因此,如何让我国听证会走出信任危机,拒绝“坏的越坏”的马太效应,才应该是各地物价部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