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如何做到精准?

脱贫“摘帽”如何做到精准?

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广西片区涉及7市35个县(区)。榕木村和棉花村就坐落在这片区内。榕木村寨洲屯共有76户351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5%,在近期开展的精准识别试点初评中,寨洲屯贫困发生率为44.41%。村民吴天能家因住房拥挤,不得已让77岁的老母亲与家里养的猪同处一屋。(11月25日中国经济网)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即便现实状况与全面脱贫的目标还存在一些差距,可是当看到贫困地区还有人猪共处一室的情形,笔者心情不免有些沉重。众所周知,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但是如何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要想对症下药,首先要搞清症结所在。虽然每个地方致贫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还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找出多地致贫的主要原因。仅就广西贫困村现状分析得出:一是缺劳力。大多属两种情形:一种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另一种是因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家里无人种地和照看。二是缺耕地。三是缺知识技能。四是缺大病保障。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村民无法摘掉贫困的帽子。现在贫困群众的愿望就是:一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盼加快产业发展。三盼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四盼尽早“挪穷窝”。

面对贫困群众的生活艰辛和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脱贫“摘帽”的工作刻不容缓。但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这就要求必须在找准着力点上下功夫、求实效。一要全力补齐短板。在精准扶贫上各级政府必须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下定决心,采取超常举措,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任何含糊、任何动摇、任何懈怠、任何推责。二要抓好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前提。抓好精准识别,要着力解决好识别什么、谁来识别、如何识别的问题。三要实行差异化帮扶。要以贫困户和自然村作为精准识别的基本单元,以行政村作为产业开发规划的重点,对不同的贫困对象采取差异化帮扶措施。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头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各级党委、政府抓扶贫,不能代替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主心骨和领头羊作用,不能代替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奋斗。要着力选准配强村级班子,选好培训好带头人。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以各种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只要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事情就好办了。要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脱贫规划编制、项目选择实施、资金使用管理监督等过程,让群众真正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

好钢就要用到刀刃上,扶贫就要放在精准上,精准还要落在实效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