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要解决农民“四无”问题

精准脱贫要解决农民“四无”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有九亿多在农村。目前,全国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交通与信息闭塞的老、少、边、穷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压力重,用难啃的“硬骨头”来形容恰如其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时刻牵挂着贫困地区农民脱贫问题,作出到2020年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战略部署。那么,贫困地区各级干部应如何不负中央期望,打好这场精准脱贫攻坚战呢?关键要为农民解决好“四无”问题。

一是脱贫无门路问题。当前,固步自封的“小农”意识或多或少地束缚着贫困地区农民的手脚,农民虽然温饱问题解决了,但贫困问题没能解决。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在创业上要“探”好路。创业前,要着力帮助农民科学预测创业前景、调查与分析市场行情,切实为农民创业把好关口,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创业中,要围绕农民“缺什么”释疑解难、攻坚克难,倾力为农民创业清障扫路,确保创业的实效性。其次,在就业上要“找”好路。当前,现代农业在贫困地区已呈强劲发展势头,家庭农场、经济合作社、农家超市、花卉苗圃及特禽业等相继在贫困地区安家落户,给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门路。为此,要在土地承包、农机作业、粮油加工及农产品营销等领域多谋策找路,为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创优就业平台,使其尽其所能成就家业;要在人、财、物上帮扶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开设“庄稼医院”、“农资超市”、“农机会所”及“农技门诊”等,让其自食其力服务挣钱;要慎重稳妥地组织老弱病残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农业开发、实体创办及旅游观光等股份合作,促其分享红利。再次,在谋业上要“指”好路。要以农民忙时闲时都有事做、有活干为落脚点,在星罗棋布发展特色“农字号”产业上为农民谋业支招施策;在百舸争流发展物流、货运、营销及中介等服务业上为农民谋业牵线搭桥;在联糸争取企业,开展长期务工、短期帮工及来料加工等方面为农民谋业穿针引线......。让农民在谋业増收上唱响“四季歌”。

二是发展无资金问题。长期以来,发展缺资金始终制约着贫困地区的发展,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能成为现实。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资金扶持要“优”。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扶持贫困发展与农民脱贫出台了许多资金扶持恵农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农民感受到了温暖。可是,当前,中央列出了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时间表,贫困地区各级干部要勇担这一神圣使命,紧盯农民盼什么、缺什么与需什么,围绕中央大政方针制定、出台切合实际的合民意、恵民生的资金扶持政策。在这方面,要贴近农民生产发展、粮食加工、市场贸易、就业增收及信息服务等,推出农资补贴、股金分红、地产交易、农贷贴息及贸易减免税等诸多让惠于民的政策举措,为农民脱贫大开绿灯。其次,投入机制要“活”。当前,精准脱贫任重责大,单纯依靠金融部门解决农民脱贫已不现实,要走“多轮驱动”之路。即:要引导金融部门有效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创办粮油经销、食品包装及饲料加工等“农”字号企业投资,让农产品增值增效、使农民受益得恵;要以激励机制为抓手,鼓励创业成功的社会能人参与农业开发、粮油加工、农产品贸易及生态旅游等经营,让农民既有事做、又有钱赚;要吸收民间闲散资本,参与农业规模经营、经济合作、股份合作及市场营销等发展,将“死”钱变“活”钱,为农民脱贫辟径开路......。再次,责任主体要“明”。贫困地区农民赚得亏不得,不论发展什么脱贫项目,农民都不能承担市场风险。在这方面,是各级干部负责实施的脱贫项目,责任主体理当由各级干部承担;是社会能人投资的脱贫项目,责任主体就是社会能人;是民间资本投资的脱贫项目,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担责,严厉杜绝在责任主体上“雁过拔毛”甩包袱,让农民遭罪受苦......。只有这样,脱贫攻坚才真正既“精”又“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