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要解决农民“四无”问题 (2)

精准脱贫要解决农民“四无”问题 (2)

三是生产无技术问题。贫困地区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农民在生产上经常碰到技术缺乏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要抓好产“前”技术培训。现代农业对科学技术要求很高,无论从事什么生产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要针对农民准备“种什么”,有的放矢地开展技术培训、科技进村入户、农技人员现场解惑、组织农民观摩学习先进技术、农大及农科院所代培委培及“绿色证书”函授进修等,不断促进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其次,要抓好产“中”技术指导。贫困地区农民最担心生产中的技术“肠梗阻”。 要围绕农民生产技术“缺什么”,在与农民拉家常、谈农活中详细了解农民在生产技术遇到的难题。属于生产过程上一般性技术问题,能解答的要随问随答,切实为农民释疑解惑除顾虑;属于重要生产环节上的技术难题,不懂不能装懂,要带着疑惑请教农技专家或学者“把脉确诊”,让农民甩下包袱轻装上阵;要走近村头巷尾开展“农技超市”、“农技赶集”以及“农技门诊”等活动,组织精干农技队伍现场为农民这样那样的生产技术问题“把脉开方”,让农民怀揣疑问而来,带着满意而去;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着农民査看墒情、水情、苗情及病情,科学指导农民清沟、理墒、排灌、施肥、用药及植保,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尚方宝剑。再次,要抓好产“后”技术积累。技术在于积累,有积累才能提高。要立足为农民生产技术“留什么”,适时召开技术推广会、学习取经会以及经验交流会等,组织技术能手传经送宝和经验介绍,达到取长补短、交流互动作用;定期召开农情分析会、生产总结会及进村入户调查等,将歉收减产的技术问题摸排出来,将失收亏本的技术难题摸准上来,在总结中积累技术,在剖析中吸取教训;及时对先进与落后的生产技术资料逐一收集整理、逐条登记造册和逐卷备案存档,为下一步农民生产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借鉴。

四是农产品无销路问题。虽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生活相对贫穷,但这里水土、生态及大气等自然环境污染少,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大多为“绿色食品”、“环保食品”和“放心食品”,市场潜力大、前景广和商机多。那么,如何引领农民打开农产品销路呢?首先,要帮着农民“看”好市场。要以走访调研市场、观察预测市场和科学分析市场等为抓手,着力为农民摸准市场上什么农产品短缺紧俏宜于发展,什么农产品积压饱和不宜发展,在“种什么”上为农民出点子,在“搞什么”上给农民指路子,避免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上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其次,要为着农民“找”好市场。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既有机遇,更有风险,农产品市场不可能都能一帆风顺,如遇上行情下跌滑波,有些竞争力不强的农产品就会成为市场滞销品。为此,要以信息网页制作、产品供应推介、设站布点代销、产品贸易流通以及中介代理经销等举措为抓手,想方设法拓展农产品买方市场,让农民在农产品销路上无后顾之忧。再次,要带着农民“培”好市场。名、特、优农产品任何时候都备受市场青睐,要想让农产品占有市场,就必须带着农民紧扭“三抓”。即:“人无我有”抓开发。贫困地区人多地广、环境污染少,适合发展诸如反季节蔬菜、时鲜瓜果及地道中药材等,这在环境污染较重的地区就不能发展;贫困地区山青水碧,适宜放养山羊、水牛及正宗家禽等,这自然资源贫脊的地方就不宜发展,这篇文章何乐而不“做”呢?看来,开发“人无我有”农产品天时地利人更和;“人有我优”抓提高。品优质佳农产品始终能打开市场销路。要带着农民紧盯市场走势,着力在优质农产品的品位上狠抓提炼、挖掘与加工,让优质农产品引来更多连锁店、求购商,使其能站稳市场、抢占先机;“人优我精”抓提质。要以“吃”讲放心、“喝”讲营养为着眼点,带着农民围绕“一村一品”和“一户一色”,对“我优”农产品进行精制打造。主要在农产品外观创意与设计、产品包装与造势以及商标注册与冠名等方面大做文章,让“老字号”农产品得到传承,使“新时尚”农产品充满生机,使其成为市场抢手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