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破解供需错位

以供给侧改革破解供需错位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不断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大致平衡,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而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与一些领域的供给不足并存交织,则是经济运行的普遍状态。必须看到,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而一些有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却得不到有效供给,出国购买日用消费品成为“海淘一族”的新选择。更突出的问题是,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都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并存造成的“供需错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就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短板就是潜力,短板就是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就在于补齐短板,扩大投资,大力发展先导性战略高技术产业,大力扩张先进制造业,大力提升传统产业,让全体国民能够在国内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服务,并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向产能不足的国家和地区输出中国产能。

供给经济学的核心主张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这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是内在一致的。2013年3月以来,国务院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下决心放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砍掉了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彻底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但是,简政放权仍然在路上,已经取消和下放的权力还存在“中梗阻”“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政府部门仍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这就要求持之以恒地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逐项制定审批标准并予以公示,取消重复性、形式化的审批手续,推行网上审批,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审批标准和受理、审查、批准等审批信息,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审批行为,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减轻企业税负。近几年来,通过营改增改革和小微企业减免税,切实减轻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负担。但是,我国宏观税负仍然比较高,而且现行税收结构中大量是间接税、流转税,主要向生产经营环节征税,对创业和增加就业不利。因此,需要借鉴供给侧管理的通行做法,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完善税制,规范非税收收入,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对需要增加供给的产业和行业,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为企业减轻负担,增加供给。

供给侧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鼓励企业创新。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体系,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会提升供给侧参与主体的质量。据来自工商总局的数据,通过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双创”,在供给侧每年增加1000万市场主体,其数量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劳动人口。推动创新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对企业研发中心给予政策倾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给予经费支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运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制造业,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提升生产要素利用效率。

与此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要在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进一步破除制约供给的政策瓶颈,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完善价格市场形成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破除市场和货物运输中的“中梗阻”现象,降低流通成本,畅通供需渠道,鼓励更多市场主体进入供给侧,释放改革红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