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3)

“十三五”时期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3)

三、切实促改革、转方式,使我国经济转入效率提升、创新驱动的轨道

培育新的发展动力,不论是供给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率,还是需求方面协调发挥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都要求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进而实现发展动力的平稳转换。

首先,按照负面清单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准入。既要“放小”,改革商事制度,便利小微企业的进入和发展;也要“放大”,重点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金融等领域破除行政性垄断,引入行业外大的投资者,激发竞争活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改革,推动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使以往孤岛式城市变为分工合理、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网络型城市体系,并以此拓展新的投资空间。

其次,加大严重过剩产能调整力度,积极推进产业重组。重化工业等领域产能严重过剩,是近期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工业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必须使市场在结构调整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违规、低效产能的退出,妥善解决人员安置、债务负担等问题。积极探索“互联网+”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着力破除行政区划、所有制等方面的阻隔,在优胜劣汰的基础上加快产业重组,培育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促进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有利环境。创新活动有其内在规律。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尤其要重视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集中,形成若干个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政府要从以往的“重扶持”转向“重环境”,避免制定具体技术路线,尽量不搞对特定企业的扶持,着力形成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适宜环境,学会更多地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办法促进创新创业。

第四,稳定和发展资本市场,为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提供有效金融支持。以往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对引进技术为主、追赶型的增长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支持,但已不适应新常态下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的需要。应加快资本市场改革,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避免或减少资本市场大的起伏,重点发展与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相适应的金融工具,提高企业的股本比例。将“去产能”与“去杠杆”相结合,降低并化解金融风险。发展和完善政策性金融工具,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有效方式。

第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转型。新形势下对外开放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分工的态势下,要争取占领全球贸易投资规则制定的制高点,由以往的被动应对逐步转到主动引领。加快国内自贸区的创新和发展,将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其他地区。进一步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企业将高水平研发中心和其他优质资源布局到中国。对外投资应将重点放在吸收利用国内短缺的技术、管理、品牌、供应链、营销渠道等要素上,取长补短,努力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提升。以服务业为重点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娱乐等领域,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开放,激发竞争活力和需求潜力,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扩展新的空间。

(作者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