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廖信忠谈到大陆与台湾的问题,可以说是对之前周子瑜道歉事件以及罗志祥在节目中发表“我们都是中国人”的言论一次归回理性的学术探讨。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勒南发表过一篇名为《何谓民族》的知名演说“共同的苦难比起欢愉更能团结人民,对民族记忆来说,悲愤比胜利更有价值”。廖信忠认为,比悲情更可悲的是,明明大家都有类似的悲情,却又无法包容他者的悲情。历史上的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犹太人亡国后远离他乡,千年来遭受歧视,遭有计划屠杀本该是最能理解亡国之苦,然而复国之后,却同样迫害巴勒斯坦人,将他们赶出家园。
如果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那么我们两岸在塑造共同体方面仍然人首分离。面对一些公众人物对两岸关系表达的主张,往往会把它放大到政治问题的矛盾立场上去,一些网友打着一颗爱国心为自己的过激言论买单。其实越是生活的事越能引起共鸣,如果几十年后,我们回忆起这几年,我们会说“那一年我也在唱小苹果”、“那一年我也在看兰陵王和甄嬛传”,甚至心照不宣会心一笑说“那年除夕我也在等陈冠希的片子”,有这些共同的生活经验,那么,属于两岸新一代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就慢慢被建构起来。
我们都太沉溺在自己的历史情绪中,以致于忽略了对方也有苦难历程。龙应台今年在香港书展的演讲中,提出跨越不同历史记忆的“大倾听”时代,“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他的尊严”。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受苦故事,不同族群有不同的战争经验,两岸有不同的历史记忆,这些都值得尊重,需要放下成见来倾听彼此,只有倾听,我们开始学会宽容,并且走向和解。不管前世如何,如今以及未来我们都深信这样一句话“不管未来走向何方,我们依然血浓于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