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国际

五百年国际体系的演变——兰克《论列强》回顾与相关的“中国涵义”

报告人: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简 介:对于五百年国际体系演变这个宏大的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从梳理国际体系演变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态脉络开始,集中谈论兰克的《论列强》,说明了兰克《论列强》所揭示的国际体系演变的基本机理,从兰克《论列强》以及超越《论列强》出发,回答一个至关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性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强国。
总播放:17558
发布时间:2016-02-18 16:16
  • 16世纪末以来,五百年国际政治风云激荡,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来说都是非常宏大的主题,分析国际体系演变,先要对这五百年国际关系史的基本脉络以及所涉及的重大的历史事态和历史过程有所了解。[大讲堂文稿]

  • 利奥波德•冯•兰克在1833年发表的长篇经典论文——《论列强》中首次揭示现代国际体系的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该文基于欧洲大陆国际均势的动态机理,高度浓缩性地概览了现代欧洲国际关系史,由此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一项现代欧洲国际体系运动模式,它对此后的国际政治实践、国际关系史编撰和国际关系理论思考都有重要影响。[大讲堂文稿]

  • 然而,《论列强》和兰克的国际体系观有一项重要缺陷:狭隘的欧陆眼界。这使兰克不能意识到现代国际体系的某些关键性机理,并且严重地限制了他对某些关键性历史事态的理解。兰克狭隘的欧陆眼界有一种出乎其意料的政治后果——在颇大程度上助长了德意志民族的过头抱负,仿佛德国担负着反对英国世界霸权的历史使命。 世界均势中的世界强国观念实际上以趋于极端的形态一直传至并且主宰了纳粹德国。[大讲堂文稿]

  • 真正的强国必不可少也特别具有的是“精神独立”。中国规模巨大,历史悠久,文化厚实并富有特征,因而中国人几千年来几乎从不认为自己会成为其他人的精神仆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流形态特征是雍容的自信、审慎的自豪、对本民族优良传统的敬重、大战略式的展望以及“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和耐心的结合。[大讲堂文稿]

  • 从兰克《论列强》以及超越《论列强》出发,我们要回答一个至关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性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强国。中国的可持续崛起需要明了什么是现当代强国,进而明了中国已经具有了哪些强国素质,正在较迅速地接近哪些强国素质,还远不具备哪些强国素质,从而明确基本的努力方向。[大讲堂文稿]

  • 现代历史开始以来,有若干国家成功地达到并且经久维持了头等强国地位,另一些国家曾力求成为并且接近了头等强国地位,但终究“中途夭折”,还有一些国家虽然成功地崛起为头等强国,但只是昙花一现,迅速衰败。参照世界史经验,成为可持续强国,在崛起过程中必须具有五项条件,缺一不可。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