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取得新成就的中国外交该如何转型(2)

王逸舟:取得新成就的中国外交该如何转型(2)

转型才能满足中国外交新的需要

由于中国外交有了新的转变,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了,而且在新时期也不能只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中国外交的转型,以满足新的需要。

首先,我们需要将目光转向外交的社会基础,或者说中国外交的国内分析。中国的社会变革还没有完成,政治现代化方兴未艾。中国的外交事务负责人及相关的官员当然会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一定作用,他们当然很重要,但中国外交未来前景在一定程度上不光取决于外交人,更与我们国内体制机制的变革有关,包括我们国家社会关系的重塑。越来越多地考虑民间的观点和呼声,这就构成了新外交的社会基础。

过去我们说外交就是外交,国内这块不作讨论。但中国自身需要做一些跟这个时代相吻合的调整,这也是跟人类共同发展所对接的一种社会进步。

其次,加强外交学术研究和评估。最近几年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巨大的,很多问题上有了重大进展并愈来愈有自己的特色。但我同时觉得,我们应该强化从外交学、外交研究角度的审视,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估,精准的、客观的评估以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我们现在的一些外交研究和讨论,说实话还是主要看偏好,看风向,看期待。但真正要做好外交学,使其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并依照一些好的范例,没有能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都是不行的。这方面我们还有太多事情要做,还有太多潜力可以挖掘。

第三,中国外交很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政策和新机制都需要落实到细节上。中国外交最近几年迎来了很多新的概念、范畴、政策和机制,但每一个似乎都是点到为止,具体的研究很缺乏,比如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安全观等等,这些都存在着巨大的拓展潜力。对中国外交这些“新元素”,要进行精准的、细节性的评估。比如说,互利是在多大程度上的,共赢能赢多少。具体到海洋问题、朝核问题、中俄关系和中美关系上,我们的政策能否获得成功,或者可能是部分成功,都需要事先展开细致入微的分析和精准评估。

中国的外交未来应该更加开放,包括外交能力建设。只有在社会了解、公众讨论、学者认真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的外交能力建设才会更好地提升。而外交能力提升,是社会进步的代表,外交的社会参与,也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