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7亿农村人口成功脱贫,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5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对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有一句很精辟、形象的论述:“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扶贫攻坚也是一样,相对容易摆脱贫困的群众,早就随着7亿脱贫大军走上了康庄大道,剩下的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便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必定有其主客观上的致贫“顽疾”,“病根”因人而异、因地不同,而且还是常规帮扶政策难以“治愈”的。因而,啃下这块“硬骨头”,不仅需要国家投入巨大的资金支持,更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
坚持问题导向,要搞清楚“扶持谁”的问题,也就是要“看真贫、知真贫”,得真下基层、访贫问苦。调查清楚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真实致贫原因,才能解决“谁来扶”的问题,才能按图索骥找到破解之道;还要搞清楚“怎么扶”的问题,也就是要“真扶贫、扶真贫”,对照问题坚持靶向治疗,争取为每一户困难群众制定可执行、可跟进、能见效的脱贫工作计划。
过去在扶贫工作中,个别干部下基层的时候“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放不下架子、俯不下身子,拿出来的办法“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搞形象工程,既贻误了脱贫攻坚的有利战机,也极大损害了当地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因而,坚持问题导向,还要针对扶贫工作中出现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加强对各地扶贫开发工作的考核力度。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不仅有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群众收入等脱贫“硬指标”,还包括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的“软指标”;不仅依据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全国农村贫困监测等“官方”数据,还参考有关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为监督问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标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贫困“短板”,需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指引工作的方向;以问题为导向,倒逼工作落实,用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标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