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锋: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2)

罗俊锋: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2)

在全国人大代表、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张全收看来,脱贫攻坚的社会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单位、社会力量还对脱贫攻坚工程持谨慎态度,缺乏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为此,张全收建议:一是建立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绝不仅仅是哪一级政府哪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二是经过科学规划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脱贫项目尽快实施,不能只停留在上报的材料里、旋转在有关部门的文件里;三是扶持力度要加大,不能蜻蜓点水,效果要明显,要让群众看到希望。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在《关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的建议案》中指出,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来,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共同努力。全国政协委员、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精准扶贫呼唤扶贫主体多元化思维,并非政府一家的事情,要重视企业、公益机构在精准扶贫与脱贫中的作用。注意创新方式方法,让高科技手段助力精准扶贫脱贫。

一言以蔽之,只有形成社会整体合力,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行动,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才能开创“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双轮驱动,共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模式、新形态、新思路。

获得感——衡量脱贫攻坚胜败的一杆标尺

制度之要,在精在细,制度之效,在落实与执行,制度之威,在实用与有效。这意味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制度设计上要精细、落实上要坚决,更要兼顾现实与有效。

“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宁德赤溪村,30年间从就地扶贫,到造福工程搬迁扶贫,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历史性巨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福清市阳下街道溪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和星深有感触:精准扶贫的赤溪成效,也是每一个脱贫村庄的缩影。以精准扶贫提升群众获得感,既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又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既要着力当下,彻底摆脱物质贫困,又要立足长远,“扶志”更“扶智”。随着各项扶贫举措发挥效益,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关镇西街村妇代会主任洪润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甘肃省以及甘南州实施的一系列精准扶贫行动所带来的新变化如数家珍:如今,道路通了、水道顺畅了、电及网络都普及了。如果仅仅是这些变化还不足以让洪润清感到兴奋,在她看来,物质条件的改善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获得感”,才是坚定贫困群众能够真正脱贫的力量源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