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绍】
陕西咸阳:留守儿童集中学校要配“代管家长”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衔接,构筑家校育人网络,确保广大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咸阳市教育局近日发通知决定,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含中职学校)继续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进校园”系列大家访活动,要求学校和教师每学期深入家庭家访不少于2次。
此次大家访活动中,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针对学习压力大、同学关系紧张、父母沟通障碍、青春期困扰、早恋引起的情感纠葛、单亲家庭、性格孤僻学生等,定期和家长联系沟通,有计划、有步骤、针对性地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同时,要关注特殊家庭子女,对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思想和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留守儿童(含单亲子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残疾学生家庭等六类特殊学生必须进行一对一重点家访。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连线室”等专门场所,配备专职的“代管家长”队伍,经常与农村留守儿童沟通,每月与留守儿童的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写一封信,通报孩子的成长情况。
此外,还要强化暑期防溺水教育、做好交通安全教育、提高食品安全防范能力、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等。
咸阳市教育局还要求,各学校创新家访形式,坚持“两主两辅”的家访活动,即以班主任走访为主、以课任教师走访为辅,以实地走访为主,以信件访、QQ访、微信访、电话访等为辅。学校领导班子分工负责、分片包干,与教师一同走村入户进行家访,学校和教师每学期深入家庭家访不少于2次。
大家观点:
正方:“代管家长”填补留守儿童教育空窗
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然而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们内心的牵挂、焦虑和情感饥渴,亦是刻骨铭心的。近日媒体报道的两个“千里探母”故事让人唏嘘:湖北武穴13岁的马某思母心切,独自骑车上高速欲往福州;河南新野9岁的小天,怀揣千元偷偷登上火车直奔甘肃天水。虽然两人都被爱心人士拦下并安全返家。但两起事件折射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空窗问题,却让人十分心忧。
巨大的城乡鸿沟、城乡落差,成为民工流背后的原生动力。数亿农民工抛家离舍进入城市淘金,衍生了愈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据教育部2012年公开披露的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200万。“离开家长的日子”,对留守儿童来说意味着沉甸甸的酸楚。爷爷奶奶的隔代监护、亲戚邻居的寄养监护,都替代不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亲子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处在情感断乳期的孩子,又遇父母教育空窗期,其困惑迷茫可想而知。
家长缺位,以社会化制度化的“代管家长”补缺,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代管家长”可以是教师,在正常上课之余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更多地关心其学习、生活、情感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等,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相关人员针对每个留守儿童制定出系统的个性化帮扶办案,“一人一策”重点帮扶。要建立完善学校、村(社区)、家庭与“代管家长”之间的信息联动机制,确保留守儿童关爱网络的无缝对接,使孩子们始终置于可见可控的安全视线内。
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同时也对政府管理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农村义务教育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建立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新体系,培育和催熟更多专注于留守儿童帮扶服务的专业化社工队伍、社会组织,以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力量之不足。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和人格塑造不能出现空窗,“离开家长的日子”,社会帮扶和“代管家长”对留守儿童心灵的温暖,对孩子健康安全成长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远。
反方:“代管家长”难填补留守儿童心中的空白
留守儿童一直都不曾远离我们的视线,“代管家长”可以说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一项新举措。让教师担任“代管家长”是给予留守儿童关爱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爱其实还是很难填补留守儿童心中的空白。
亲情空白。“代管家长”因加上了一个“代管”其意义也有所不同,虽然出了师生情之外,或许能给予更多长辈的关爱,但是这种爱与父爱、母爱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这种亲情的空白也不是“代管”就能解决的。
责任空白。“代管家长”面对的显然不可能是一个小朋友,真因为这个原因,他呈现的显然是一对多的责任状态,且不说这样的“责任强度”能否承受,就是留守儿童期望时刻“受保护”的那种责任期待也是难以实现的。
代际空白。父母要走进孩子,这不仅仅是与家庭环境有关,更是与血浓于水的血脉有关,但是“代管家长”要想与留守儿童沟通,年龄上具有挑剔性,熟悉的过程也有长期性,而这种代际上的阻碍,往往很难让“代管家长”走进留守儿童的心里。
留守儿童的问题其实不是“代管家长”就能解决的,这只能是一种缓解的方式,但是其中还是会给儿童的心灵带来很多的“空白”,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父母回归的问题,这涉及的问题很多,需要国家、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让留守儿童心中的“空白”不再空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