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峰: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太平世界”(2)

颜晓峰: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太平世界”(2)

——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共产党宣言》问世至今已有近160年了,时空巨变。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从工业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资本主义,资本输出从商品资本、货币资本、金融资本到知识资本等多种形式,经济发展方式从以资本为核心的要素驱动到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驱动,科技和产业革命从机械化、电气化到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诸多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震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毁与重建,经历了殖民地独立和解放的冲击,经历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与竞争,经历了各个领域自我更新的“革命”“新政”和“主义”,经历着与恐怖主义的另一场战争。病症与生机同在、阻滞与前行齐驱。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在当代仍然具有生命力。我们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前20年的历史变化中,看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深入探讨、科学研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趋势、规律仍然具有透彻的解释力和有效的预见力。同时也应承认,社会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和事件,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判断和预言,特别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不可避免的结论,还没有成为现实。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怎样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命运,是关系到理想能否树立、信仰是否坚定的重大课题。

阶级矛盾的缓和消弭不了资本的固有矛盾,资本主义决不是“千年王国”。上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生产率提高,社会收入普遍增长,中产阶级数量增多,劳动阶级民主权利拓展,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与此同时,资本收益率仍然明显超过经济增长率,资本收入仍然远远大于劳动收入。社会不平等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进一步扩大,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占有权的不平等。几年前的“占领华尔街”,就是美国民众的一种抗议。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不平等是全球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巨大的财富鸿沟,豪富与赤贫的强烈对比触目惊心,全球严重不平等成为21世纪政治的重大问题。在这样一艘潜藏各种危机的渡轮上,期盼资本主义永世长存,认为贫富差距天经地义、合理合法,只能是私利蔽目、一厢情愿。

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内部的增长。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自身孕育着新社会的经济因素和主体力量,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曙光和共产主义的希望。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的新进展,在社会创新和文明进步方面的新成就,不是社会主义信念动摇的理由,不是共产主义渺茫无望的证据,而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科学性的新证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例证。无论是“移动浪潮”“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工业4.0”,还是员工持股、社会福利、民主参与、公益慈善,都是科技和社会创新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都是为未来新社会准备物质、技术和社会条件,都是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益资源。要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的关系,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互利。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汲取人类文明特别是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以发展壮大自己,增创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战争与革命不是资本主义灭亡的唯一途径,人民在创造历史中创造着社会进步新的方式。20世纪以来,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大转变,世界格局、战争形态、制度较量、阶级矛盾及其解决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方式,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时代特征。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过渡时期,使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较量在多个领域展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转变有着多种途径。从根本上说,人民创造历史,创造出历史变革的方向和方式,创造出社会形态的制度和机制,创造出人民主体的国体和政体。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不是决定于少数资本巨头、金融寡头、政治精英,而是决定于人民、希望在人民。

4、2017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一百年来,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例如前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巍然屹立,给向往社会主义的世界人民以巨大鼓舞和更强信心。同时,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加上社会主义建设自身的失误和出现的错误,也一度给社会主义的声誉带来很大伤害,对许多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造成很大冲击。美国的福山曾把冷战结束、苏东剧变看成是“历史的终结”,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已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也是最后的形式。若依此论,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信仰没有立足之地。这就要求我们有效应对否定社会主义历史的思潮,科学总结十月革命一百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新局面,把共产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的实践的历史的基础上。

开拓探索、展现优势,社会主义道路是人间正道。建设社会主义是一场具有空前广度和深度的社会新实践,必然带有摸索试验、披荆斩棘的性质。由于多种原因,社会主义首先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薄弱的俄国建立,而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的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成熟的西欧北美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壤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更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意味着倍加艰难、倍加复杂、倍加曲折。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国家主导科技发展成效显著,苏联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但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对经济规律认识不够,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付出了沉重历史代价。新中国成立后,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我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尽管探索历程艰辛坎坷,遭到严重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积极成果极其宝贵,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对于百年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要坚持实事求是,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不畏浮云遮望眼”,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偏离航道、必定翻船,社会主义规律是铁的定律。苏东剧变过去20多年了,痛定思痛,对这一巨大历史事变的回顾反思一直在继续。苏联解体是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政治原因与经济原因、党内原因与社会原因、个人原因与群众原因长期演化、逐步发酵、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原因、反思教训,根本的是要搞清楚苏联解体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失败,还是背离社会主义的失败。答案不言自明。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后的经济调整改革中,受西方经济学说、政治思想左右,偏离了正确方向,起到了削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销蚀作用。苏联共产党在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放弃阵地、丧失原则,听任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一些最高领导人本身就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否定者,造成了严重思想混乱。苏联党的干部在等级制、特权制等既得利益面前,缺乏自我革命的勇气,逐渐脱离群众、日益失去人心,抛弃了社会主义理念,败坏了社会主义形象。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原则不能背离,社会主义规律不可违背,否则必然会被历史淘汰,被人民舍弃,被社会主义“除名”。

改革创新、增强定力,社会主义前途在实践之中。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新的伟大实践。不论怎么全面深化改革、怎么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社会主义500年的理想与奋斗在延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发展,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火炬在燃烧。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共产主义的信仰巩固,还要依赖于21世纪以至以后一个更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和人类历史实践,中国责任重大,中国共产党使命神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