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扶贫兜底”提升群众幸福感

完善“扶贫兜底”提升群众幸福感

据新华网近日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时强调: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党的第十八届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幸福当成自己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老百姓能够病有所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就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曾经明确表示:要在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的最终目标,让更多的大病患者能够减轻负担。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问题依然时有发生,所以,我们还需不断完善相关扶贫机制的兜底措施,以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扶贫兜底”是扶贫工作的最后一道屏障。为此,我们必须立足“兜底”保基本,在“扶贫兜底”上狠下功夫,做到应兜尽兜、兜住兜牢,让扶贫机制真正起到携手贫困群众共同走上康庄大道的作用。一方面,要针对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的贫困群众,分情况、按实际给予相应的救助,从减少医疗费用和解决残疾人就业两端机制发力,让生病者能看得起病,让轻度致残者能走上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针对毫无工作能力的严重致残者,严格落实低保制度,将其纳入低保范畴,并给予相应的医疗补助。换言之,就是按照扶贫线、低保线以及医疗权“三点合一”的构想,予以“兜底”扶贫。     

当然,对于扶贫兜底的工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仅仅坐在办公室里,等着贫困群众拿着证明来找自己;必须还得真正下到基层去,坐上老百姓的“炕头”,接上地气,摸清底数,采取逐村逐组逐户的方式逐一展开调查,仔细识别、认真核实。一方面,要真正找见那些正生活在贫困中的群众,找出导致他们贫困的原因。这个过程中,既要坚决防止出现贫困对象之外还有更贫困群众的现象,也要对各类贫困对象分好类、建好档;根据不同的“穷根”,采取不同的精准措施,确保我们扶贫兜底工作取得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被一些实际上根本就不穷的富人,趁机窃取我们有限的扶贫资金。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尤其是前几年,媒体上曾经屡屡曝光出一些开着宝马领低保的“贫困户”。     

民生连着民心向背,民心关系着国运兴衰。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采取兜底机制,绝不能仅仅挂在领导干部办公室的墙上,一定要落实到各级党和政府的工作当中。相关领导要把每个老百姓都要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不让一个人在实现小康的道路上掉队。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2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