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痕见民心

抚痕见民心

近日去河南开封,看到开封府院内,有一块立于1105年的《开封府题名记碑》。碑上记载了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145年间,共计183位曾任开封知府者的姓名及任职时间。

导游指着石碑上一片密密麻麻的名字问:“大家知道谁曾担任过开封府的知府吗?”听者异口同声答:“包拯、包公!”导游接着说:“包拯是北宋时期,开封府的第93任知府。他在这里的任职时间,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因为他执法为民、清正廉洁,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和欢迎。在这块碑上,常有游客不断地寻找和抚摸,包拯的名字那里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抚痕追昔,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个只担任了一年零三个月知府的人,为什么会成为开封府的形象代表?很多游客游览开封府,都是奔着包公而来。包公在青史上留下的公名、威名和廉名,绝非凭空而来。

包拯任开封府尹时,改革诉讼程序,允许百姓直递状纸。权贵亲属想走后门贿赂他,包拯严词拒绝,依法断案,让百姓得以申冤,尽显公正为民。凡以私人关系请托者,他都一概拒绝。因他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动都下”,“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包拯的一个舅舅,要低价强买别人的田产。包拯得知,派人将舅舅带到公堂,责令其退还田产,并将其痛打一顿,以示惩罚。后人称之“外甥有理打得舅”。

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的众多知府里,包拯是因为以民为本、亲民爱民和公正无私而青史留名的。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说来也巧,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只工作了475天的焦裕禄,同样成为了全国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这475天,焦裕禄一直奋战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严于律己,服务百姓,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给兰考人民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成为人民心目中一座闪光的丰碑。当我们看过茂盛的焦桐,看过曾为沙丘的麦田菜地,再走进焦裕禄纪念馆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动落泪。

干部好不好,百姓心里有杆秤。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惦记他、信任他、支持他。”民意之重,无可比拟。以一片为民爱民之心留下赞誉之声,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福荫,更应是党员领导干部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