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指标背后有深意

“十三五”规划:指标背后有深意

——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高辉清

摘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高辉清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央政府每五年编制一次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在我国各个发展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向各界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而且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和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三五”规划纲要公布后,其指标体系中的25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受到广泛关注。这一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4个主要指标)、创新驱动(4个主要指标)、民生福祉(7个主要指标)和资源环境(10个主要指标)四个板块。这些细化指标背后蕴藏何种深意,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的作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高辉清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央政府每五年编制一次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在我国各个发展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向各界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而且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和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预期性、约束性:两类指标怎么看

高辉清指出,从细化指标上看,“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将25项主要指标进一步划分为33项细化指标,其中代表政府责任的约束性指标为19个,占比57.6%。与“十二五”时期相比,约束性指标增加4个,占比提高1.6个百分点。

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已首次提出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分类。高辉清解释说,所谓预期性指标,就是国家期望达到的、但是需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的目标。“这些指标绝大多数集中于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产业、投资等政策,创造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而所谓约束性指标,就是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对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是后者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这些指标主要集中于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领域,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积极利用市场自发调节机制,以确保有关指标的实现。”高辉清说。

在他看来,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分别代表了市场和政府各自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

指标体系为何这么定

高辉清说,结合五大理念和六大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和“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两方面的内容,无法找到可客观测量的标准来评价,所以无法将相关内容引入指标体系。

“十三五”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规划,一方面要尽量涉及多个领域;另一方面出于可执行、可考核、可评价的要求,必须严格控制规划指标数量,将最关键的薄弱环节和最重要的发展方向都点出来。高辉清说,以经济发展为例,我国经济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能否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型,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越高端,投入产出率就越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因而,“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发展指标。“对企业来说,这一指标体现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效益,对国家来说,则是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衡量指标。”高辉清指出。

新变化有何新内涵

高辉清通过统计发现,“十二五”规划的24个指标中,13个在“十三五”规划指标中被保留下来,占比54.2%;6个指标被调整为类似指标,占比25%;只有5个指标被取消,占比20.8%。另外,“十三五”规划新增8个指标,占全部25个指标的32%。

“每一个五年规划指标的制订过程实际上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一点在‘十三五’规划制订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辉清说,一是一些指标在新的形势下已经不适用或者不需要强调了,因而被删除。比如全国总人口在“十二五”规划中还是约束性指标,但事实证明即使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人口增长速度也不会出现明显加快,没有必要对此再做硬性规定,所以在“十三五”规划指标中被取消了。二是一些指标过去不太完善,或者不太适应新形势,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十二五”时期,考察居民收入的指标分别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随着统计方法的改进和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城乡一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都统一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之中了。三是由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引入新的指标来指明新的努力方向。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雾霾天气高频率、大范围地出现促使“十三五”规划中多了一项“空气质量”指标。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