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从家国情怀中汲取复兴伟力

张雪峰:从家国情怀中汲取复兴伟力

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数千载而生生不息,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家国情怀中汲取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孕育着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家、国关联的雏形可以追溯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坚信良好的道德是家庭关系的基础,而良好的家庭关系则是社会有序的前提,从而构建了以修身为起点、以经世济民为目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论。经过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人的努力,家国情怀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习近平同志指出:“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不能齐家就不可能很好治国,要想齐家就必须修身。这在当今时代也有重要意义。

家国情怀是历代有识之士求索奋斗的精神追求。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极的入世精神,匡扶天下的济世情怀,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这种强有力的诉求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可以归于对家国治、天下平的理想追求。

家国情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近代以来,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传统文化受到批判,但家国情怀顺应革命的需要,彰显了强大生命力。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前赴后继、上下求索;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成大爱,甚至不惜生命、慷慨赴死。辛亥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就明确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感人情怀。正是由于家国情怀的彰显,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洪流。只要沉淀在民族基因里的家国情怀尚在,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中华民族正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国家贫穷、民族衰微,再美好的梦想都是奢谈;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个人梦想才能真正实现。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们只有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自身的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梦想,才能成就事业、实现价值。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