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柒斤:有种哲学叫“父亲的生活”

赵柒斤:有种哲学叫“父亲的生活”

端午抄小路回老家,在由泥泞和碎石乱铺的田间小道上,我与父亲不期而遇,实在有些意外。

雨后的阳光热烈地洒在大地上,田里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几个钟头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掉在正弯腰拔草的父亲手臂上。我虽有思想准备,但看到年逾八十的父亲天一放晴就抢着田间管理,仍很吃惊和不忍。听到我的喊叫,父亲停下直起身子,面露喜色:“你先回家,你妈在家。我拔完就回去。”说完,他继续弓下身子拔起草来。

我放好行李,便悄悄走进那块镶嵌于水田间、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花生地。父亲回头对我说:“不用你帮忙,免得又弄脏了衣服。”拔草的时候,我又免不了开劝父亲,不要像年轻时那样忙得个没日没夜,把这块旱地和屋后小菜园当“健身房”就好,天气好的时候就到旱地、菜园活动了一下筋骨……父亲说他本来就是这样做的,一直秉承“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原则,我这才安心一点。

坚持生活在山村的父母,每天都以做些“轻巧活”来健身和维持基本生计。我们兄妹虽不停地劝说他们进城生活,但父母进城在每家住不了3天就火急火燎地要回家。他们要生活于农村的理由既充足也牵强:闭着眼能走路、碰到人可聊天。其实,主要还是父亲离不开已被浸染了几十年的环境和改不了“手不动、浑身痒”的习惯。

在农村老家,父亲是出了名的多面手和勤快人。不论春夏秋冬、晴雨雪雾,父亲总能找到这天非得“活动”的理由。冬闲,他就从屋后的杂竹林里间伐些水竹回家编竹篮、扎扫帚送给亲戚朋友,用行动普及“生态环保”;初春时节,父亲每天一起床就在院子里摆弄花草、盆景,使得许多朋友一到我家还以为父亲是园艺部门退休的老同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后院的桃、李、柿、枣等果木和茶树开始修裁,这些“轻巧”的体力活干完后便拣几个晴天的上午去“体验”菜农的乐趣。屋后菜地是一块不足20平方米的三角形连椭圆形地带,下方有一水沟,自留地形状虽很滑稽,但春夏秋三季,走进菜地谁也决然对它嗤笑不起,因为父亲像一位规划师把这块“其貌不扬”的菜地“雕刻”成一座小花园,白菜、马铃薯、豆角、辣椒、大蒜、莴笋等灵巧地分布于“三角形”,就像“绣”上似的,让人无法不对父亲的认真肃然起敬。

天气晴朗的日子,父亲“处理”完自己认为“重要”之事,才放心地提上鱼竿去“玩”。无论“独钓寒江雪”、还是“老友垂钓会”,也无论有无收获,父亲几乎中午前后一准赶回家。他说,钓鱼是一种休闲,适可而止就行。其实,父亲担心患有高血压的母亲……

您看,我父亲是不是把“相濡以沫”与“少来夫妻老来伴”,以及“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得很透彻,位置摆得挺正啊!

因为贫穷,父亲年少时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当然不懂得教科书上的那些哲学。但是,显而易见,父亲是懂哲学的,他懂的是生活的学问,是人生的哲学。他的哲学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以他的智慧悟出来的。

父亲视能够坚持一定的体力劳动为人生极大的快乐和健康标志;“不劳动,时间稍长,手、腿骨就会变硬,抵抗力就差,身体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体力劳动,别人当苦父亲当乐。上午全身心地投入劳动,下午与母亲合作烹饪粗茶淡饭,日子过得十分满足。这就是年已八旬的父亲悟出并日复一日实践着的生活哲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