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治国理政新境界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治国理政新境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道德资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人文品格。”

“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发。”

……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升华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 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带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有机结合,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期,我们党更要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党管党的智慧,不断提高治国理政水平。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中华传统文化中并非全是精华,也存在糟粕,并不全都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应秉承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简意赅,为我们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指明了向。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治国理政水平,需要从深刻认识、客观评价和传承升华三个维度来把握。

662

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古代有“刚健有为”“厚德载物”“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价值理念,近代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主流思想,这些关于为政之理的思想智慧,表现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须要我们反复咀嚼、体味和镜鉴。

为了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应该从历史发展、不同领域等方面,结合经世致用的指导原则,将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等一一列出。继而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内容以及严密的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

延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与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然而前三个古代文明或因异族入侵而中绝,或因部族冲突而衰落消亡,文化出现了大幅断层。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虽历经磨难,却能数千年一脉相承,并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发展更新的动力。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延续性的本质就是一个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的数千年一脉相承,就是一个延续性与变革性统一的过程。

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不论从内容、文化层面看,还是就时限、文化领域而言,中华传统文化都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不同层次、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文化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使传统文化在互补中得到繁荣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统一性,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中华民族能否振兴,能否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具有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它不仅以经史典籍、辞赋诗词等形态保存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同时已经渗透到当代人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我们凝聚民气国魂的丰厚滋养,而且以其富含的为政之理、思想智慧,启示着我们当下治国理政的新探索。中华民族若要发展,必须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并扎根于传统文化这一深厚的土壤,否则就会像烂了根的大树无法健康生长,甚至会迎来灭亡。

客观评价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条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全面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区分精华和糟粕,才能准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涵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各种思想文化内容,其精华与糟粕往往共生、互生、互渗、互动:既有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又有“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修身理论,还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伦理规范。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然而,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个良莠并存、具有内在矛盾的统一体。传统文化是产生于过去的时代的,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有阶级、历史的局限性,比如男尊女卑、封建等级、愚孝愚忠、迷信鬼神等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就是封建落后的。值得注意的是,良与莠这两种传统文化的存在往往不是纯粹独存、绝对对立的,而是交叉互渗。

因此,即便是要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应该小心谨慎,不能仅凭一人一家之言判断,不可主观情绪化的妄下结论,更不得贸贸然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公正全面的以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为考量,谨慎剔除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部分。对于八股文、重男轻女这一类显而易见的封建文化,毫无疑问是应该划入“糟粕”之列,坚决予以去除的。而对于一些比较深层的东西,比如,儒家的仁爱观念,既表现了人道精神也包含了封建等级观念,佛家的因果报应说,既是一种因果律的理性观念也是一种神学说教。

文化是历史的投影。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一个事物、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存在,都是一定历史过程的产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条件,因此也有其确定的本质;但它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即价值如何,起正面或负面作用,却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常常具有两面或多面性、可变性。因此,唯物辩证地评价和看待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

传承升华中华传统文化

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治国理政进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深邃的安邦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而又丰富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扬继承、创新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作为一个民族理性、智慧的积淀,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启迪。在今天全球对话的现代化背景下,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就必须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升华。

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就不难发现其蕴含着国强民富的价值目标,涉及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诸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在当代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将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去理解,能使我们更好地实现传统安邦兴国思想与现代治国理政经验的结合,成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升华。对传统文化,照搬照抄、拿来就用是行不通的,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升华,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在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改造和转换,通过传承使文化深深扎根中华大地,通过创新使文化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文化的传承创新,整合资源、凝聚意志、形成共识、提振精神。比如“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贵贱,均贫富”等思想,就需要具体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时代内涵,才能进一步对接和契合当代治国理政之道。

大道至简。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其思想精髓和为政之道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在延续中发展,在传承中升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境界就一定能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