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与“脱贫”(2)

“长征”与“脱贫”(2)

——习总书记宁夏行的两大关键词

摘要:习总书记于此行明确指出:“到2020 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

其三,“长征”与“脱贫”都堪称史诗性的奇迹。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曾于1984年重走红军长征路的美国著名记者、《纽约时报》副总编哈里森·索尔兹伯里(Harrison E. Salisbury)在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感慨道:“中国1934年的长征不仅仅是象征。中国红军的男女战士用毅力勇气和实力书写了一部伟大的人间史诗”。同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6亿中国人脱离贫困,最早实现了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城镇化空前发展,中国人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中西部特别是偏远农村的生存生活条件还很差,有的地方甚至连吃水都困难。按2015年年底的统计,我们的任务是实现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比英伦三岛总人口加起来还多700万,比法国多400万。脱贫攻坚之役的胜利,势将进一步书写华夏大地的人间奇迹,成就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事业的巨大贡献。

其四,“长征”与“脱贫”都体现党的高超领导力。毛泽东在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曾讲:“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也好,扶贫也罢,无前人先例可循,无万能理论可依,都缺乏教条肆虐的空气,教条主义只能乖乖让位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长征是拼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行百里者半九十”,万里长征要咬牙走完最后一公里,扶贫攻坚要精心打通“最后一公里”。脱贫攻坚,除了一般常说的长期性、持续性,还有一个精准定位的问题,中央关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矫治脱离实际、强制脱贫的“扶贫急躁症”,与长征锻造出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高度一致的。长征的胜利,离不开党的优秀领导集体和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大局意识、团结精神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同理,脱贫攻坚必须把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长期坚持下去,“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陕甘宁地处西北偏僻地区,受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扶贫难度相对较大,脱贫工作一直牵动着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来访的越南劳动党同志访问延安,这是总理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后第一次回延安。“周总理!我们的周副主席回来了!”延安人民奔走相告,欢呼着,不停地招手,不停地跳跃,幸福满满,笑容洋溢。当周总理了解到延安人民的生活比过去好,但比周围其他地区人民的生活改善得慢,有部分群众困难较大时,他语气沉重地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用小米养活了我们,养活了革命,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今天他们仍然过着这样艰苦的日子,我们要好好地想一想,我们对不起这里的人民。”他对地委的同志说:“今天不是怪你们,我是总理,我有责任,我希望你们努力,多想办法带领这里的人民,改变落后的面貌。等你们搞好,我再来延安,再来看你们,向你们祝贺。”总理去世后,《周恩来选集》等书出版,邓颖超大姐遵从总理的心愿,将二万元稿费请中央办公厅寄给了延安。

弥补周总理之憾,必须牢记“长征永远在路上”。陕甘宁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陕甘宁又构成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出发点。习总书记于此行明确指出:“到2020 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时代在变,任务在变,但长征精神应当永放光芒。“长征精神的内涵”,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能够走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之路。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