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丨《中国故事:中华文明五千年》第八章:腐败为祸•麈尾亡国

连载丨《中国故事:中华文明五千年》第八章:腐败为祸•麈尾亡国

核心提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靡之风与官场贪贿互相影响, 恶性循环, 不仅吞噬掉大量社会财富, 也引发种种社会矛盾。 从追逐财富开始,逐渐演化为权力和利益争夺,内外交困。正如马克思所说,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消费。

【编者按】13000年前,我们的先民怎样战胜了末日危机?西晋的腐败奢靡到了怎样让人瞠目的程度?一面诡异的镜子为何成为宋代以文立国的起点?一本失传已久的明代奇书怎样回归祖国?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你都可以在让人耳目一新的的正史通俗读物——《中国故事:中华文明五千年》——中找到答案。值此建党95周年之际,经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授权,宣讲家网自7月1日起连载《中国故事:中华文明五千年》,以飨读者。

麈(zhǔ )尾亡国

导读:一柄外形近似羽扇的麈尾,扇动的清谈之风,竟吹翻了一个王朝。

东汉末年至魏晋,是 200 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 400 年的儒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

有学者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酒在当时大行其道,这种带有麻醉剂和兴奋剂的饮品,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人们借酒避祸,借酒浇愁,借酒放浪形骸,借酒发泄情感。

8-7

图 8-7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江苏南京宫山南朝初年墓砖画

(上左起:嵇康、阮籍、 山涛、 王戎。 下左起 :荣启期、阮咸、刘伶、向秀。表现魏晋时期士大夫好饮酒的风尚。)

竹林七贤(图 8-7)是魏末晋初常常在竹林聚会饮酒的 7 位名士,分别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主要代表,他们热爱自然,追求自我,崇尚自由,是中国思想史、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华彩乐章。毋庸讳言的是,他们颓废荒诞、纵欲享乐、不求建树的作风也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竹林七贤之后,用标新立异甚至惊世骇俗的方式去寻酒或酗酒,成为一些士人获得社会声誉的一条捷径,饮酒风气得以延续。一些所谓的名士放荡不羁,赤身裸体,披头散发,相聚饮酒,甚至公开淫乱,人们非但不以为耻,还以没有参与为遗憾。人们仰慕效仿竹林七贤,通过饮酒,希望达到像阮籍《大人先生传》和刘伶《酒德颂》中所说的与造化同体的境界,这是一个圣人退隐、酒神狂欢的时代。

8-8

图 8-8 柿柄麈尾及麈尾盒

西晋的清谈活动更具日常游戏性,成为展示士人智力与辩才的中介。王衍是西晋清谈的代表人物。他喜欢把玩手中的麈尾,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传说麈是一种大鹿,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就可以指挥鹿群的方向,因此麈尾就有了领袖群伦的意思。清谈过程中不时挥动麈尾,显得无比高雅风流。(对麈的解释存在两种说法, 一为驼鹿 ,如 《汉语大词典》;一为麋鹿。 二者均被民间称为 “四不像”,头像马非马,蹄像牛非牛,身像驴非驴,角像鹿非鹿。)(图 8-8)

王衍的这把麈尾与众不同,手柄由白玉做成,和白皙温润的手浑然一体,引得无数名士竞折腰。作为清谈的代表人物,王衍出身于显赫的琅琊王氏家族,长相俊美,才华横溢。

王衍 14 岁的时候,任平北将军的父亲常有公文事务呈送洛阳,因为不能得到及时答复,于是派身在洛阳的王衍直接去朝廷上奏。面对位高权重的大臣,王衍始终不卑不亢, 侃侃而谈, 头头是道, 让人赞叹不已。 山涛曾经夸奖少年王衍说,“什么样的女人,才能生下这样标致的宁馨儿?”这个赞誉广为流传,其实山涛的评价重点是接下来的一句:“然而误天下苍生者,很有可能就是他呀。”

王衍思维敏捷,谈到老庄玄学中的义理,随口加以更改,被人们称为“口中雌黄”。王衍的家世名气,使他很年轻就身居高位,他的避实就虚、清谈玄理使他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他先后担任尚书仆射、尚书令、司空、司徒等要职,官职虽高,却无心政务。

王衍的族兄王戎,甚至根据清谈的水平高低提拔官员。王戎担任太尉时,阮籍的侄孙阮瞻有一次去拜见王戎, 王戎问他:圣人比较重视名教, 老庄则推崇自然,他们的主旨有什么异同吗?阮瞻脱口而出说:“将无同。”“将无同”就是大致差不多的意思,王戎对这 3 个字却大加赞赏,立即征召他做官。阮瞻也被时人称为“三语掾(yuàn)”。

在王衍等人的影响下,这种只清谈玄虚、自命清高、讲究风度、耻于实干成为西晋的政风、官风,朝野翕(xī )然,纷纷仰慕效仿。西晋官员们终日谈论玄远,喝酒放纵,不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荒于政事,在其位不谋其政,还将关乎国家兴亡和民族盛衰之类的社会问题视为俗务,抱着鄙视的态度,把勤于公务看作是件庸俗的事情,这种风气必然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

西晋清谈的盛行,与政治上的混乱关系密切。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已形成了奢靡腐败的社会风气。其后的晋惠帝是个庸才,后党专权,八王之乱,各种矛盾在这一时期爆发。以王衍为代表的上层官僚,既安逸享乐,又标榜清高,还借清谈规避仕途风险。士人们前途无望,朝不保夕,纷纷谈玄说理,逃避现实。

当然,王衍之流并不是完全不顾世俗事务,只不过他们把个人和家族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罢了。为了家族利益,王衍把女儿王惠风嫁给晋惠帝的儿子愍怀太子。愍怀太子被陷害废黜时,写信请求王衍为其申明冤情,王衍却隐瞒不报,反而上书请求让女儿与太子离婚。女儿一路大哭回家,路旁的人们都为之流泪。

国家危亡之际,担任司徒的王衍任命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任命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对二人说:“荆州有长江和汉水的坚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镇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城,可以称得上狡兔三窟了。”

公元 311 年春天,王衍被石勒俘虏。石勒对名满天下的王衍非常客气,向他请教天下局势。王衍不愧是谈玄的高手,他陈述西晋失败原因和天下兴亡经验,有条不紊,娓娓道来,石勒听得津津有味。王衍趁机为自己开脱,说自己不过是一介书生,信奉老庄,淡泊无为,从政是身不由己,随波逐流而已,甚至劝说石勒称帝。石勒大怒说:“你的名声传遍天下,身居高官要职,年轻时就被朝廷重用,一直到头生白发,怎么能说没参与朝廷政事呢?破坏天下,正是你的罪过。”最终决定处死王衍。在临死之前,王衍悔悟说:“假如当初我不崇尚清谈,兢兢业业地匡扶天下的话,也不至于是今日的下场。”几十年后,桓温北伐,在收复洛阳前,乘船渡淮水、泗水时,眺望中原,也感慨地说:“使神州沦陷,变成百年荒丘废墟,王衍这些人不能不负责任。”

历史学家陈寅恪这样评价西晋的清谈:“如果是林泉隐逸清谈玄理,则纵使无益于国计民生, 也不致误国。 清谈误国, 正因在朝廷执政即负有重大责任的达官,崇尚虚无,口谈玄远,不屑综理世务之故。”“清谈误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那时候的西晋官场是一面奢谈名教与自然将无同,一面穷极奢侈享受,名士与高官合为一体,而变乱就在这种风气中孕育。此风不到西晋最后灭亡,不能终止。”

8-9

图 8-9 《愍帝出降于刘曜》,明刊本《东西晋演义》插图

公元 311 年夏天,西晋都城洛阳被匈奴人攻破, 晋怀帝被俘获。司马邺在长安被拥立为皇帝,公元316 年冬天,晋廷再也支撑不住。依照传统国君投降仪式,晋愍帝司马邺乘羊车,肉袒(去袖,露出左臂)、衔璧(以口衔璧)、舆榇(车子上装着棺木),出城向匈奴人投降,西晋王朝彻底终结。(图 8-9)

西晋灭亡的时候,在世界的另一端,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大国家,也因为腐败而逐渐衰落。官僚贵族腐败堕落,挥金如土,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和纸醉金迷中。他们大兴土木,建筑别墅,不惜把大片肥美的良田改为猎场以供消遣。为了满足其骄奢淫侈的生活,官僚贵族不断加大对下层百姓的剥夺,国内矛盾日益加剧。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发生全面危机,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结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靡之风与官场贪贿互相影响, 恶性循环, 不仅吞噬掉大量社会财富, 也引发种种社会矛盾。 从追逐财富开始,逐渐演化为权力和利益争夺,内外交困。正如马克思所说,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消费。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上的发展,玄学打破了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使魏晋成为继春秋战国以来思想领域空前活跃的时代。玄学带来逻辑思辨的进步,促进了哲学、艺术的蓬勃发展。

这种文化上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得更为充分,成为各民族的向心力。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纷争,最终走向全国大一统。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