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回馈”,平衡项目所在地民众的风险和负担。项目有益于社会整体利益,可对所在地民众利益造成损害,民众发起“邻避行动”,希望项目离自家后院越远越好。通过一系列的“环保回馈”,能较好平衡项目所在地民众的风险和负担。如给予周边民众降低电价优惠,为周边小区提供免费处理垃圾服务、健身场馆、公共图书馆等。这里有一项前提,在民众认为项目运营足够安全的情况下,“环保回馈”能大幅降低民众集体行动的凝聚力,改变民众对项目的观感,矫正项目的负面效应。对一些特定项目,如核燃料项目、核电厂、放射性废料处理厂等,由于民众对核辐射根深蒂固的集体恐惧,“环保回馈”效用甚微,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对风险的熟悉程度以及潜在的灾难性后果塑造了民众反应。换言之,作为一项辅助手段,“环保回馈”有其适用范围,并非包治百病的万灵丹。
未雨绸缪,提高项目运营精准度,最大程度降低负面效应。项目在处理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会给周边民众传达风险异常的强烈信号,相关技术与负面印象和随之而来的高频次媒体报道紧密相连,最终导致项目的“污名”。为了防止项目带来重大或不可逆的负面效果,最好是防患于未然,避免这种后果。项目运营方精益求精,多措并举,既管理难以解决的不确定性,也使项目安全运营,做到无害化处理,有力熔铸项目与周边民众相安无事的局面。时间一长,民众不会将项目视为负面事物。有的项目甚至位居闹市之中或居民区附近。
链 接
“邻避行动”:(not in my back yard,取其首字母组合NIMBY,音意结合翻译为“邻避”),是指为了兴建那些为社会所需要并能够给社会带来整体效益,而对周边居民产生不利影响的设施,如垃圾填埋场、精神病医院、监狱、化工厂、发电厂、焚烧厂等。周围的居民因为担心这些设施对其生存的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产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的抵抗心理和抵触情绪,进而引发比较强烈的反抗行为,甚至演化为一定规模的集体行动。作为较早迈入工业化门槛的国家,美国的“邻避行动”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兴起,经常导致选址僵局。在1980年到1987年间,美国共有81家废弃物处理场计划兴建。由于面临周边民众的强烈反对,最后仅有8座建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