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两学一做”贴心为民拔“穷根”

夏邑“两学一做”贴心为民拔“穷根”

摘要:夏邑县委书记梁万涛告诉记者:“我们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牢牢盯紧‘做’,把精准扶贫作为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激发扶贫活力,带领群众切切实实拔‘穷根’。”

“俺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是党的扶贫政策让我跳出了穷窝。”10月10日,夏邑县车站镇秦楼村村民杨印传说起这两年家里的变化,感慨万千。

杨印传妻子常年有病,两个上大学的孩子每年2万多元的学杂费曾经让他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2014年,扶贫工作队帮他建起了蔬菜大棚。如今,兜里有钱的老杨刚刚修建了新房,他打算玉米收了之后再建一座棚,年收入要突破10万元。

秦楼村是县劳动局的扶贫帮扶点。工作队入村后,第一书记胡斌带领局里38名党员干部,依靠群众,精准识别,最终确立全村贫困户151户,并分包到户、责任到人。他们采取“资金跟着贫户走,贫户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的方式,依托蔬菜种植产业,帮助贫困户协调贷款、培训技术、提供信息。仅去年一年,像杨印传一样靠蔬菜种植脱贫的群众就有105户。

今年,夏邑全县1252个基层党组织34716名党员不忘初心,开展进村入户大走访,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磨砺党性,成为扶贫攻坚战主力军。

会亭镇张楼村49岁的何进良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准扶贫的受益者。因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何进良行走困难,不能外出务工,成了村里有名的困难户。为尽快帮其脱贫,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与鹏远打火机有限公司联系,安排给他一个劳动强度较轻的打火机包装岗位,月收入2200元。

夏邑县鹏远打火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也是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办起了打火机厂,走上了先富之路。作为一名党员,王伟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带领群众致富,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先后为张楼、大杨庄、冉石庄等村59个贫困户提供74个就业岗位,每人月收入2000多元。

王集乡党委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紧扣党建促扶贫这一主题,先后在全乡党员中实施“致富先锋”工程、“党员明星”工程和“亮身份践承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年过花甲的王留果是该乡集东村的贫困户,原来他在别人的大棚里打工,每天挣50元钱。去年春,党员赵学民动员他建大棚,除免费传授种植技术外,还为他提供建棚资金1.5万余元。在赵学民的帮助下,王留果建起了两座蔬菜大棚,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夏邑县委书记梁万涛告诉记者:“我们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牢牢盯紧‘做’,把精准扶贫作为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激发扶贫活力,带领群众切切实实拔‘穷根’。”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