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你什么都不是,你依然是个记者

即便你什么都不是,你依然是个记者

11月8日,记者节。媒体人如约而至,在这一天谈论理想,谈论新闻专业主义,谈论媒体转型。

北方的雾霾没有散去,寒冬在等待。在话语的江湖里,早在几年前,媒体前面就加上了“新”或者“自”的前缀字眼。站在某一年度很难触摸到这种变化,但从世纪之初放眼望来,改变发生得彻底——报纸的转型还没有完成,门户网站就已被抛入传统之列。自媒体的资本腾挪和市场估值,让传统媒体屡屡咋舌。

上海新闻地标《东方早报》传闻停刊,《京华时报》合并在即,媒体变革没有给理想一点面子。没有谁比媒体人更失落。以前他们用新闻民工自嘲,现在一语成谶,失落催生告别,身份转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媒体人报纸、网站走进企业,变成PR,变成产品经理。与旧时代的告别,当然不只是换了张名片而已。

更致命的变化发生在阅读者身上。自媒体的搅局,伴随着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流行,它背后是整个新闻阅读习惯的改变。新闻事件发生后,人们以已没有耐心等待第二天的报纸,甚至没有兴趣打开网站,手机成了所有的资讯入口。报纸、新闻网站与读者之间的联系,被APP和微信公号拦腰斩断。

新闻需求改变的同时,供给也在变化。说不清是阅读习惯形塑着媒体,还是媒体培养着阅读习惯,在报纸和新闻网站,这样的事实显而易见:严肃报道和深度调查,成了媒体变革最先砍掉的赘肉,严肃评论也在报纸的第二版摇摇欲坠。而就在短短几年前,它们还盛极一时,无冕之王的荣光熠熠生辉。世易时移,关于经营的现实主义法则,比情怀和理想更能影响一家媒体,在阅读变轻的时候,哪家媒体会愿意继续驮着调查和评论,在经济上的不断付出的同时,承担报道评说的风险?

你可以说这种改变很功利,但不能说它有悖时势。时势不可逆,媒体人再怎么吟唱,终究得面临先把自己养活的命题。先养活自己,再记录时代,如果把媒体人安放在这样一种位置去观察,反而能够从告别中品味出坚守的味道来。因为与其说互联网摧毁的是传统媒体的介质,不如说它是在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把媒体人打散在各个行业,让他们转型,同时却建立了新的言说格局——人即平台,人即最深刻的媒体。所谓文字不死,意味着记录者的火种能够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播,新闻理想未尝不能得到新的延续。

当饿了么推出社论致敬记者时,这点也许更加确凿无疑。脱下新闻人的外衣,换上产品经理的名片,未必意味着你只能做时代的围观者。记录和书写是权利,也是使命,它和真相有关,没有也不该有资格壁垒。甚至它磨平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记录门槛,至于随之而来的谣言,在资讯自由流通的环境下,也并非什么杞人忧天的事情。一个人人都是记录者的时代,一定是距离真相最近的时代。

12年前的11月8日,《南方都市报》用一篇《你可以什么都不是,但必须是一个记者》,迎接一个新闻报道和言论盛世的到来。数字12在星座和生肖上,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周期,12年后的传媒江湖已物是人非,媒体人已经出走,正在出走,将要出走,悲情在弥散,但该乐观的是,再多的不堪,也改变不了一种新格局的到来:即便你什么都不是,你依然还是个记者。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