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粉”:一段延续80多年的扶贫故事

“红军粉”:一段延续80多年的扶贫故事

摘要: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作为第一支进入宁夏的红军队伍,途经宁夏西吉县的兴隆镇。这里是回族聚居区,红军充分尊重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被当地百姓称赞为“仁义之师”。

81年前,红军长征途经宁夏西吉县兴隆镇,手把手教会了这里的回族群众制作粉条。80多年过去了,当地群众不断传承、改良红军教授的粉条制作技术,发展制粉产业,“红军粉”不单单见证了红军和老百姓的鱼水情,也已然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作为第一支进入宁夏的红军队伍,途经宁夏西吉县的兴隆镇。这里是回族聚居区,红军充分尊重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被当地百姓称赞为“仁义之师”。

“当时红军队伍中有一些伤员借住在老百姓家里养伤,这些红军娃娃都是南方人,看到当地老百姓靠蒸、煮等简单的技术食用马铃薯,就开始教老百姓如何利用马铃薯制作粉条。”西吉县兴隆镇党委副书记李学智说。

红军战士先把马铃薯切成碎块,再使用石磨将碎块磨成淀粉汁,之后用粉勺把淀粉汁漏成条,开水煮熟后捞出晾干,即成粉条。这样的工艺经红军教授后,就在当地流传开来,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红军粉”。粉条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食材,还渐渐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门好营生。

走进兴隆镇王河村村民海孝的家中,偏房的一口大锅热气腾腾,几个工人正围着大锅把淀粉汤漏成条,院子里挂满了正在晾晒的粉条。海孝告诉记者,“红军粉”的制作工艺传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了。

依靠制作“红军粉”,海孝年收入达到40万元左右,还带动了村里10户村民一同脱贫。走在王河村,农家小院、田野乡间挂满了白色的粉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如今整个兴隆镇一共有200多家粉条加工厂,“红军粉”成为镇上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李学智说:“我们镇上的‘红军粉’远销北京、新疆等地,但是小作坊式的生产导致‘红军粉’始终停留在低端市场。下一步我们计划主打品牌化,目前已经在规划建设一个‘红军粉’产业园,把小作坊搬迁到产业园,叫响西吉的‘红军粉’品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