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该怎样“望闻问切”?

精准扶贫该怎样“望闻问切”?

日前,湖北省武汉市2016年“十个突出问题”承诺整改追踪报道第三场播出,曝光多起荒唐“精准扶贫”,聚焦精准扶贫工作有待提升问题。(11月20日澎湃新闻)

传统中医有“四诊”,叫“望闻问切”。 “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中医给人看病,首先要走完这四道程序,才敢下药方。图的就是一个精准。精准扶贫,就要像中医“四诊”那样做到“望闻问切”。    

精准扶贫该怎样“望闻问切”?

“望”,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深入扶贫对象的家里,看看其贫穷的状况,找一找贫穷的原因。

在黄陂区蔡店街赵店村朱邵煜夫妇心目中,精准扶贫给他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照了一次相。扶贫干部说,拍个照就能证明来过了。拍完照后,他们就走了。扶贫干部如此之“望”,是两眼望着上面,妄想对上面有个交代而蒙混过关,却望不到下面的脱贫的希望,从让扶贫对象失望。

“闻”,就是要先听扶贫对象怎么说,知道他们有什么特长,有什么不足,有什么要求。就是要嗅觉灵敏,敏感的嗅到扶贫对象的“病因”,嗅到致贫的气候,嗅到脱贫的路径。然后分析怎样因人施策。 

江夏区舒安乡何桥村的易学火老人今年82岁,目前只有每月180元的农村养老保险且患有严重风湿病。被列入精准扶贫户以后,扶贫工作队给他安排养鸡项目,并送来了100只鸡。4个月后,由于老人缺乏养殖技术,送来的鸡苗全部死亡,老人为此还倒贴了几百元。老人连自己吃饭都有问题,还要去养鸡,反倒成了他的负担。扶贫干部如此之“闻”,是听觉失聪,嗅觉失灵,是习惯思维的“闻风而动”。似乎只要扶贫,就是几人一头驴,每人多少鸡,每村多少树。如果没脱贫,就是素质低。

“问”,就是要问清贫困的原因,问清哪些是急哪些是缓,问清扶贫对象能干啥会干啥干啥好,帮扶贫对象找出最适合他的办法。不是仅仅问一声,慰问一句而留下问题而不顾。

汉南区邓南街新沟村的王礼富老人是通过电话,才知道自己是精准扶贫户。因为老人脑瘤做手术求助扶贫干部,结果,这名扶贫干部只打了个电话,连人都没来过。扶贫干部如此之“问”,应该扪心自问:这是扶贫呢还是耍贫?

“切”,就是切中扶贫路径,切中脱贫条件,切中扶贫对象的需求,切中市场风险,切中市场需求。

新洲区三店街曹岗村的扶贫项目是建设光伏发电工程,但最后没搞成。该村党支部书记肖玉斋说,找了很多部门都没有明确答复,而且电力部门很不配合。因为投资形式存在极大风险。扶贫项目如此之“切”,是不问条件不问市场不问协作配合的“一刀切”。人家建设光伏发电工程脱贫了,并不代表自家这个地方也能因此脱贫。就像一些地方号召甚至强迫农民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脱贫,由于切不中市场脉搏,反而产品滞销,让农民更贫。

20日《人民日报》载文《产业扶贫别“编故事”》讲到一些产业扶贫的荒唐例子时说:“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而是要实现稳定脱贫。这样为了完成任务“编故事”“算脱贫”,是搞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注定扶富难扶贫。”

扶贫为什么“编故事”?因为听“故事”的是考核他们的上级,只要这个“故事”让上级听了高兴,就说明扶贫成功,就算完成了任务。如果曝出扶贫对象返贫,那就说明扶贫对象“素质低”。这样的套路,并非今天才有。所以精准扶贫还要精准监督。谁监督的最精准?当然是扶贫对象,是扶贫对象周围的群众。要让群众知道扶的是谁,让群众来说扶得怎样,让群众有权要求“产品召回”,有权要求“假一赔十”。   

精准扶贫真正做到“望闻问切”,才能让精准扶贫不会走偏;扶贫故事讲给群众听,才能让精准扶贫不能走偏。谁扶贫工作三心二意弄虚作假,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让精准扶贫不敢走偏。

(作者单位:淄博电视台)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